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借AI分析日曆 重新發掘自我(黃岳永)

By on August 12, 2025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說到Google被廣泛使用的軟件,Google Calendar肯定是數一數二。這個軟件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同時包辦生活和工作,過去20多年來,筆者一直是Google Calendar的忠實用戶。

隨着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利用AI管理生活已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近日,我嘗試把NotebookLM和Google Calendar合二為一,為自己度身訂造最適合的日曆。

可能有人會認為,Calendar不過是一個秘書軟件,用來記錄大小事務、管理行程、設定提醒,並在需要時與他人分享等等。換一個角度來看,Calendar也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數據,隨着時間的推移、內容的增多,愈能看清楚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於是,在剛剛過去的生日,筆者試用AI進行「第二大腦回顧分析之旅」,了解自己廿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Calendar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數據,隨着時間推移、內容增多,愈能看清楚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網上圖片)

我嘗試將CODA概念套用在Calendar之上,並以NotebookLM整理分析,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第一步的資料「蒐集」(Collect)相當簡單,只需把Google日曆的數據滙出。在Google日曆點擊設定,選擇要滙出的日曆,然後按下「滙出」按鈕,接着將檔案轉換為NotebookLM可以使用的格式即可。

當數據成功上傳至NotebookLM,便可以「組織」(Organise)和「提煉」(Distill)。我開始詢問更具體的後續問題,例如一個星期中,什麼類型的活動佔用時間最多?哪幾天最忙?花在休息時間與實際工作上的時間是多少?NotebookLM在總結日曆的資訊後,以清晰的細分和示例回答了所有問題。

其中一個例子是,當詢問「一周中什麼類型的活動佔用時間最多」時,它指出最近的焦點發生了變化,顯示在過去幾星期,我花了更多時間在專業工作上,而較早前的紀錄則顯示「主要被繁重的學術任務佔據」。

NotebookLM提出的所有結果,都包含訊息來源,確保「無從抵賴」。當時間過得很快且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時,它也可以幫助弄清楚時間到底花在哪裏。這些見解能幫助用戶重新評估時間管理,並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NotebookLM提出的所有結果,都包含訊息來源,確保「無從抵賴」。(網上圖片)

在行動(Action)方面,NotebookLM的分析讓我開始深入反思自己的生活,想起了許多未曾重視的習慣和關係。我不禁思考:是否該重新開始間歇性禁食?我的寫作習慣是否需要改進?或許我該聯絡一些多年未見的朋友,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

這些問題啟發了更多的自我探索,於是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幫助自己更深入地思考,例如「每周花時間參加的前5種活動是什麼?」和「是否定期安排時間來實現我的長期目標?」這些問題不僅有助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重心,還促使筆者開始探索未來的可能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試,利用AI為整理一下自己的第二大腦。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