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家長育才策略(湛家揚博士)
我最近有幸參與由華僑銀行(OCBC)尊尚理財與本地傳媒合辦的教育主題活動,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的家庭一同探討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勢,以及跨境金融如何支援子女的升學與發展。
隨着人工智能(AI)逐步取代重複與專業的工作,真正具價值的是那些「人本」能力。這些能力不僅是職場競爭力的關鍵,更是孩子在未來世界中保持獨特性的基礎。AI無法取代的,是人性與軟技能。
1. 批判性思維:在演算法主導的時代,年輕人必須懂得評估AI輸出、質疑假設、作出道德判斷。家長可透過鼓勵討論、辯論及反思來培養這種能力,例如與孩子一起分析新聞事件,探討科技的倫理問題。
2. 好奇心與終身學習:技能的保鮮期愈來愈短,唯有持續學習才能不被淘汰。家長應支持孩子在課堂以外探索新領域,例如參加編程營、設計工作坊,或在日常生活鼓勵提問與創作。
3. 跨界協作能力:AI項目往往需要跨學科團隊合作,年輕人須學會與不同文化及背景的人協作,家長可透過鼓勵子女參與團隊活動、國際交流,以培養這種能力。
4. 數據說故事能力:在資訊爆炸時代,懂得如何將數據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是一項關鍵能力。家長可鼓勵孩子練習簡報、撰寫分析文章,並學習如何用數據「說故事」,讓資訊不只是被看見,而是被理解與記住。

透過以下五大策略,助年輕人迎戰AI未來:
1. 攻讀雙學位或跨領域認證課程
結合科技與商業、金融、醫療、法律等領域,能讓子女在未來職場更具競爭力。舉例,人工智能+金融,可進入金融科技領域;AI+醫學,可參與智慧醫療創新。家長可協助孩子選擇跨學科課程,或透過Coursera等平台進修。
2. 尋找AI相關的全球實習機會
實習是建立信心與人脈的最佳途徑。在亞洲、歐洲、中東或北美的AI實驗室、初創企業或創新中心實習,能讓學生接觸前沿技術與多元文化。家長可協助尋找大學合作項目或業界資源,並鼓勵孩子主動申請。
3. 參加國際競賽與開源項目
編程比賽、黑客松及開源合作,不僅能提升技能,更能建立作品集與業界曝光。家長可鼓勵孩子參加,例如Kaggle、MIT Solve等平台的挑戰,或本地大學舉辦的創新比賽。
4. 建立公開作品集
在GitHub或LinkedIn展示AI項目,能突顯主動性與創意。家長可鼓勵孩子記錄並分享作品,吸引導師與招聘者的注意。例如,建立個人網站展示AI模型、撰寫技術網誌,分享學習心得。

5. 參與AI社群與論壇
持續參與AI社群,能保持資訊更新與激發靈感。家長可推薦如AI4ALL、Women in AI等論壇,或鼓勵參加NeurIPS、Web Summit等大型會議。這些社群不僅提供學習資源,更是建立人脈與尋找導師的好地方。
香港的教育質素、深圳的科技創新、廣州的產業基礎,共同構成了大灣區家庭的強大後盾。AI時代的育才策略,不是要孩子成為程式員,而是要他們成為有遠見、有韌性、有影響力的領袖。在人機共融的未來中,成為引領變革、創造價值的創新者。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