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英國《金融時報》早前統計,全球10間未有盈利的AI初創企業,在過去一年估值增長一萬億美元,創下史上最快的財富增長速度。歐美媒體循線深究,發現AI估值上行的背後,不僅是技術故事,更像一場由科技巨頭與主權基金聯手主導的「資本自循環」。
據CNBC與《金融時報》報道,OpenAI、輝達(Nvidia)、微軟、甲骨文(Oracle)以至美國政府,正如接力賽般,把資金、晶片、雲端與算力推向同一方向。OpenAI籌劃興建「Stargate」超級數據中心,投資額或高達5000億美元。輝達一方面壟斷AI晶片市場,一方面傳出考慮入股OpenAI;甲骨文既是雲服務供應者,同時又成為輝達大客戶。資金、供應鏈與技術能力,在這個封閉回路中層層疊加,估值愈推愈高。
比資金更激烈的,是人才戰。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直言:「見到AI人才就招攬。」七位數年薪美元漸成常態,科研精英在各巨企間大唱「搵工跳槽」。Google DeepMind與OpenAI研究團隊頻遭挖角,一些大學實驗室乾脆關門,教授華麗轉身,成為企業管理層。
不少見證過科網泡沫的人士,將現今情況與千禧的「Dot-com bubble」(科網泡沫)直接比較,而且規模更遠勝當年。有人認為在新工業革命之下,現時投資猶如興建鐵路及其他基建,屬「必要投資」,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有評論指目前情況簡直是「bananas」(瘋了)。
筆者非唱衰AI。事實上,AI的潛能足以改寫人類生產模式;若這條「新鐵路」真能通往未來,投資與布局固然必要。但值得警惕的是,當買家同時是投資者、亦是供應商,估值先行而利益未現,風險或不止於價格,而是社會資源被過度扭曲的代價。要知道資本市場反映的,從來不僅是期望的光明面,亦照見人性的貪婪。
與此同時,另一股「AI實用主義」正在醞釀。當美國資本系統舉旗「愈大愈好」,部分開源社群與中小企業選擇逆向而行。中國的DeepSeek、法國的Mistral,以及一批專注工業應用的公司,不追逐百億參數模型,也無意建造天價數據中心。他們關心的是AI如何協助老人院預防跌倒、如何提升工廠效率、如何為中小企處理客服與財務。模型小、成本低、部署快──不耀眼,卻務實。這或可稱為AI「工業派」。
競爭本是創新的養分。然而,當資本成為武器、挖人化為戰略、速度壓倒倫理,科研是否仍能容許10年磨一劍?人類是否正在走向一個「最聰明的人,只為最富有的公司服務」的時代?筆者相信,科技之道,應以人為本。AI能否改變歷史,關鍵不在晶片數量,而在於我們是否仍記得:技術的使命,是服務人,而非競逐估值的幻影。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