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私隱風險|AI手辦圖大熱 暗藏私隱風險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美科企谷歌(Google)上月發布Gemini 2.5 Flash Image,容許用戶一句提示指令改圖,即時完成修復、上色或風格轉換,社交平台湧現大量手辦「模型照」。這讓人聯想到ChatGPT在今年初,亦因圖像生成功能操作簡單,吸引網民將相片轉成「吉卜力」風格。前後兩場熱潮說明,與圖片相關的人工智能(AI)工具,最容易觸發病毒式傳播。
改圖固然非新鮮事,早於80年前,蘇聯軍隊攻佔德國柏林時拍下一張揮旗照片,因發現軍官同時佩戴兩隻德國手錶,遂以後製方式刪去。來到數碼時代,Photoshop等軟件進一步普及修圖技術。不過,這些方式仍須掌握專業操作,門檻不低。相比之下,AI改圖僅需一句自然語言指令,瞬間獲得製成品,便利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AI改圖火速爆紅,背後原因顯而易見。圖片作為最直觀的媒介,比文字、影片或音訊,更易理解及傳播;當生成結果涉及本人肖像或舊照片,又能激起情感共鳴。再加上有科技領袖示範,如OpenAI舵手阿爾特曼(Sam Altman)以吉卜力畫風頭像自娛,富商馬斯克(Elon Musk)亦經常轉發Grok生成圖片,無形中鼓勵更多人跟風參與。
肖像上傳平台恐被濫用
然而,熱潮背後潛藏私隱風險。若頻繁上傳含臉部與身體特徵的照片,平台或有機會讀取留存,甚至被用於訓練模型或流入不當用途。市民在使用時宜多加謹慎,避免上傳敏感影像,或先行遮蔽處理,以降低潛在濫用風險。
此外,AI改圖潮來得快、退得也快。由於工具令群眾能迅速模仿與複製,導致相似作品短期內大量湧現,容易造成審美疲勞。站在營銷宣傳角度,這意味單一題材的紅利期被壓縮,若要維持注意力,便須不斷推出新穎互動模板,以更短周期留住觀眾。
最後,AI生成圖片所牽涉的版權與「深偽」爭議,至今尚無定論。雖然各大科企已設立水印標記及內容審查,但數據授權不透明、浮水印技術難以防範移除或偽造,加上惡意濫用案例時有所聞,問題依舊尖銳。未來既需法律制度逐步跟進,也有賴用戶與平台共同承擔責任,確保創意自由與社會誠信並存。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