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AI終極泡沫劇本已寫好?(方保僑)

By on November 10, 2025

本文作者方保僑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人工智能(AI)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賽道,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市值屢創新高,彷彿預示黃金時代的來臨。當市場沉醉於這場AI狂熱時,美國《連線》(Wired)與《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卻同時發出警號,直指AI狂熱可能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終極泡沫」,其崩盤的劇本或早已寫好。

人工智能(AI)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賽道,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市值屢創新高,彷彿預示黃金時代的來臨。(路透資料圖片)

這兩篇報道如同一盆冷水,潑向沸騰的市場。文章指出,AI狂潮中悉數出現完美泡沫的特徵。首先是「史無前例的不確定性」:龍頭企業OpenAI創辦人坦言,其計劃是先創造「通用人工智能」(AGI),再「問它如何賺錢」。這種反常的商業邏輯,以及巨額的研發投入與不成比例的回報,令盈利前景陷入迷霧。根據資料,超過九成採用生成式AI的公司至今仍未獲利。

在高度不確定之下,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正在改寫。投資焦點從傳統的盈利模型轉向對「純粹目標」的豪賭,該些把公司命脈全押在AI的企業成為新寵。近六成的風險投資已流向AI企業,形成互相綑綁、自我強化的封閉生態:輝達投資OpenAI,OpenAI依賴輝達的晶片和微軟的算力,而微軟仰賴OpenAI的模型。資金在巨頭間空轉,營造繁榮假象,令風險高度集中。與此同時,一個接近宗教敍事的宏大信仰:AI能治癒疾病、顛覆產業、改變文明,正吸引新資本湧入,泡沫持續膨脹。

若《連線》描繪了泡沫的形態,《大西洋月刊》則揭示其崩盤的物理導火線:數據中心。這些耗能驚人的巨型建築,成為AI狂熱的物質象徵,其背後的能耗與財務成本卻驚人。文章指出,美國正成為「輝達國家」(Nvidia-State),2025上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主要動力竟源於AI相關投資,而製造業與實體經濟同步萎縮。虛擬繁榮與實體衰弱的巨大落差,正是一場巨型泡沫的典型警號。

這場泡沫的金融工程,竟與2008年的次按危機如出一轍。科技巨頭為避免債務入賬,透過私募股權公司(PE)興建數據中心,再以高價租回使用。PE則將這份長期穩定的租約,打包成類似債券的金融衍生品,出售給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

當年華爾街打包的是次級房貸,如今則是科技巨頭的「數據中心租約」。致命之處是數據中心的核心晶片貶值極快,生命周期僅數年,一旦AI無法兌現盈利承諾,科技巨頭撕毀租約,這些被標榜為「AAA級資產」將瞬間變為垃圾,觸發連鎖反應。

當年華爾街打包的是次級房貸,如今則是科技巨頭的「數據中心租約」。(路透資料圖片)

這正是AI泡沫最令人不安之處,似乎注定是一場「無論如何都會輸」的賭局。若泡沫破裂,留下的將是龐大的電力消耗、堆積如山的電子廢料與受創的全球金融體系;若它成功,一項足以取代人類工作的強大技術,將顛覆社會秩序,甚至讓人類角色失去價值。在這場為規模而追求而生的競賽中,無論結局如何,輸家恐怕都是一般小市民。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