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AI賦能弱勢 打破世代貧窮(湛家揚博士)

By on November 6, 2025

本文作者湛家揚博士,為數據及人工智能素養協會創會主席,為《信報》撰寫專欄「創科新視野」。

在傳統經濟體系中,貧窮往往如同宿命般代代相傳。教育、資本、人脈與機會,長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出身低下階層者,即使勤奮努力,仍難以突破制度的天花板。

我最近在澳門的聯合國人工智能會議(UN AI Conference)發表演講,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成為關鍵力量,推動社會公平與經濟流動性。在科技界追逐下一項突破、下一間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企業之際,我們更應思考:AI能否真正改變弱勢群體的命運,讓他們不再世代貧窮,而是能夠世代進步?

AI的出現,為打破這種不公提供契機,但這項技術是否能真正普惠,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以包容的方式設計與推動。透過包容性AI創新,賦予社群自立建構的能力,而非單向接受援助。

慈善捐助雖具短期效益,但並非長遠之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眾所皆知,AI正是現代「漁具」之一。這不僅是解決眼前困境,更是開啟創業、創富與世代翻身的可能。AI可透過以下方式,協助弱勢群體自立:

1. 技能培訓與教育普及:AI可因應個人程度提供教育資源,讓弱勢者學習編程、設計、數據分析、語言翻譯等技能,打破地域與資源限制。例如語音識別與自動翻譯技術,可協助非主流語言用戶接觸全球知識。

2. 職涯機會與就業連結:AI平台可將人才與全球自由工作機會連結,讓偏遠地區人士亦能參與數碼經濟。AI亦可協助技能配對、履歷優化及模擬面試,提升求職成功率。

3. 創業支援與財富累積:AI工具可協助微型企業自動化營運、拓展市場、提升效率,從而累積資本與資源。AI亦可提供市場分析、客戶行為預測及定價建議,讓創業者作出更精準決策。

4. 金融普惠與信用建立:透過AI分析非傳統數據(如手機使用行為、社群互動),可為無銀行賬戶者建立信用評分,開啟貸款與投資機會。

5. 社群建構與知識共享:AI可促進社群間的知識交流與合作,例如透過開源平台、網上課程及社群論壇,讓弱勢群體不再孤立,而是成為創新生態一部分。

作為AI從業者,我們擁有知識、資源與影響力,應積極參與以下工作:

一) 建構多語言、文化敏感且易於使用的AI工具;

二) 支持開源項目與社群主導的創新;

三) 提供導師制度與技能培訓予弱勢群體;

四) 推動政策改革,確保公平取得AI基礎設施與教育資源;

五) 與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及教育機構合作,推動AI普及與在地化。

我們應由「援助」思維轉向「賦能」思維,目標不在於給予,而在於裝備。試想一名偏鄉青年成為科技創業家,一位基層母親創立由AI驅動的品牌,曾被排除於數碼經濟之外的社群,成為新世代的領導者。

這樣的未來並非幻想,而是選擇。我們作為AI建構者,只要願意推動,它就能實現。AI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它能否成為打破貧窮、創造機會的槓桿。我們不僅要打造下一項技術突破,更要打造下一代的機會。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