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他說「AI遊戲未來令人驚嘆」,然而玩家社群、電玩媒體卻劣評如潮。
影片畫面顯示,玩家從直升機跳下,穿梭城市、開火射擊,但在短短84秒的過程,已經連番出現錯誤,如文字拼寫錯亂、物理規則崩壞、角色行為脫節等。儘管遭受大量質疑,舒默始終堅持自己觀點,其後甚至開設體驗網站。
涉用AI作品 半年飆7倍
AI在遊戲產業滲透速度驚人。有報告指出,遊戲銷售平台Steam標示含有AI生成內容的遊戲,去年數量僅約1000款,到今年中已接近8000款,亦即半年暴增7倍。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暗中使用AI,卻未有依規披露使用情況的廠商作品。
一眾大型遊戲製作公司,也對引入AI技術樂此不疲。最近亞馬遜(Amazon)轉用AI後大規模裁員,遊戲部門受到直接衝擊,不但終止開發大量自製作品,連廣受歡迎的《新世界》(New World)亦停止更新。遊戲開發商藝電(Electronic Arts)雖傳出內部AI工具ReefGPT效果不彰,但仍宣布與Stability AI簽署合作協議。
應由設計師及敍事者主導
與此相對,AI製作遊戲似乎一直無法擺脫劣質形象。最經典案例是去年底《憤怒鳥》系列新作,關卡使用AI生成,遭到玩家批評機制重複、畫面僵硬,結果不到一個月便迅速下架。目前各大應用平台,更是存在無數以AI圖像填充的抽卡、拼圖等遊戲,從玩法、劇情到角色設計千篇一律。
AI與遊戲表面看似天作之合,兩者皆追求「沉浸式體驗」。況且生成式AI能模擬角色行為、生成劇本、動態調整關卡,電子遊戲則是最具互動性的數碼媒介,再加上業界早有輝達(Nvidia)等居於兩者交叉點的巨頭,使AI遊戲概念對投資者難以抗拒。
無奈電子遊戲本質,從來就不只是一些外行人眼中的視覺盛宴。相反,當中融合劇情、互動、節奏、玩家選擇與情感參與,甚至被行內人譽為「第八藝術」。AI固然能協助生成美術、音樂或文本,惟若缺乏遊戲設計師與敍事者的把控,生成內容終究只會淪為雜亂素材。
舒默的影片或許預示了遊戲業界未來方向,但它當下更像是在提醒我們:AI展示出驚人潛力的同時,也暴露人類創意不可取代的地位。這個道理恐怕不只適用於遊戲業,其他行業、專業同樣如此。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