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領袖峰會|探索港智慧轉型之道 破格思維吸科企 加強培訓人才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高管對談」
不少香港企業正探索藉人工智能(AI)改善日常營運及決策效率,惟不知如何從實際應用入手。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IA)昨天舉辦「智創互聯人工智能領袖峰會:創新升級,智慧轉型」,邀請多間科企巨頭、數字政策辦公室、立法會議員、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以及本地電訊商等代表出席,探討如何推動本港AI轉型。
數字政策辦公室副數字政策專員(數字基建)張宜偉致詞時表示,香港發展AI是大勢所趨,上月公布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指引》,期望鼓勵AI創新應用的同時,亦能減低當中風險。WTIA主席李勁華提到,AI科技一日比一日聰明,今年有更多應用「落地」。他指出,「有AI輔助可以諗少好多嘢,但人嘅溫度AI仲未模仿到,最尾都要有人嘅智慧及創造力。」
應科院:首重數據安全
談到香港如何在AI數碼轉型跑出,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生成式人工智能部門主管周朗立稱,隨着東西方分歧加劇,香港是個不俗的立足點。Google Cloud香港解決方案架構總監周昌願認為,企業毋須透過虛擬私人網絡(VPN)便可用到所有Google AI服務,本地人才富有創意又中西合璧,糅合不同平台及模型的優勢,是本地做得最好的一點。Microsoft香港區域科技長許遵發表示,本港可用到各地研發的不同軟硬件、大型語言模型及Agent(代理)工具。
應科院人工智能及可信技術首席總監張偉倫指出,現時企業在實際應用時,未必需要太大的模型,可能一個小模型,再加上內部的數據,已足夠做到日常應用。他續稱,企業處理數據安全、私隱保護尤其重要,在儲存個人或敏感數據時,可能要用新式的科技,例如聯邦學習去幫忙。應科院一直跟多間大學合作,以及培訓更多新入職的青年人,期望為港企引進更多人才。
助6.5萬IT人員升級改造
香港人工智能及數據實驗室行政總裁呂紹勇強調,「所有在工作上有機會應用AI的人,都需要轉型或者upgrade(升級)自己。」企業除了面對算力問題,人才是最大的挑戰。即使大學要培育相關人才,亦需要兩三年,這對AI發展仍是好長時間。他續稱,現時本港有6.5萬個資訊科技從業員,卻未必所有人都準備好做AI,必須幫助他們升級轉型。
呂紹勇提到,目前中國、新加坡、台灣及日本都在「搶人才」,反問「點解香港會搶到呀?」他建議企業及政府,必須有破格的思維,例如有AI公司拉隊赴港上市,而政府承諾優先考慮其方案,這可能是方法之一。他又說:「AI同25、26年前的互聯網一模一樣,都係不歸路,大家都要行。」現時90%業界都未準備好,但如果人才、數據或內部基建,都能夠走得比人快,「你呢度就係機會」。
德勤人工智能研究院(香港)院長馬培煒補充,「人才無得速食,無可能明日變一萬人出來。」他認為,公司可以提升員工技能,例如優先培訓內部的資訊科技人才。他又談到企業做AI系統時,例如針對歐盟《人工智能法案》(The AI Act),或要考慮管治、政策及道德等問題,不妨取得ISO等類似認證,以滿足不同國家要求。
邱達根提三點衡量成果
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無論生活或工作層面,即將迎來海嘯式改變,「你就算做專業人士、就算你做醫生,你嘅工作模式都會被AI影響。」要評估本港有否成功應用AI,第一點是有否提高各行業競爭力,第二是有否不斷提供AI相關人才,第三是如何做到走出世界的產品。他期望10年之後回望今天,以上三項為衡量成功的重點。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