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創造價值 不只是合規(湛家揚博士)
本人有幸於Rethink 2025大會主持一場題為「以創新為核心的ESG實踐模式創造商業價值」的專題討論,邀得ESG(環境、社會與治理)領域的專家參與,分別從科技、政策、實踐及供應鏈角度分享寶貴見解,提醒ESG不應只視為合規要求,而是企業創造長遠價值的策略思維。

一、ESG現況:本地挑戰與全球趨勢
香港ESG生態系統正逐步發展,惟中小企仍面對資源有限、技術門檻高等挑戰。對中小企而言,ESG往往被視為額外負擔,因在現實經濟壓力下,企業首要目標是生存。我們建議由ESG的「S」(社會)出發,聚焦員工福祉、社區參與等範疇,既具成本效益,亦能建立企業信譽與社會連結。
二、科技角色:由推動者到監察者
科技不僅是ESG推動力,更是誠信的守門人。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及區塊鏈等技術,正重塑企業如何衡量、管理及滙報ESG表現。其中,科技在打擊「漂綠」(Greenwashing)尤為關鍵。企業若誇大或虛構其ESG成就,將嚴重損害市場信任,現時已有多項技術應用:
1. AI可分析企業報告、社交媒體及第三方數據,識別不一致或虛假陳述。
2. 區塊鏈技術可確保供應鏈數據具可驗證性,防止造假。
3. IoT感應器提供即時環境數據,提升ESG報告的真實性與時效性。
三、政策力度:強與弱的分野
政策是ESG推動的關鍵槓桿,討論中,我們區分了「強政策」與「弱政策」:
強政策:不僅促進合規,更能協助企業節省成本、推動創新,甚至創造商機。例如節能規定可減少營運開支,並開拓綠色融資渠道。
弱政策:僅着重合規,往往淪為形式主義,難以激發真正轉型。
正如徐袁教授所言,「令正面更正面,令負面更少負面。」 此一理念正好體現強政策的精髓,放大ESG的正效益,減少其負擔。政府在制定ESG框架時,應以激勵為導向,而非僅以監管為目標。這包括提供更多資助、更大彈性,以及針對中小企的支援措施,讓ESG成為可行而具吸引力的選項。
四、商業模式:將ESG融入價值創造
ESG的最終落腳點,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必須將ESG融入核心價值創造,而非視之為附加項目。以下為幾個具代表性的例子:
循環經濟模式:如宜家家居(IKEA)、迪卡儂(Decathlon)等品牌,重新設計產品以便重用、維修及回收,減少浪費且創造服務收入。
包容性供應鏈:大型企業與中小企合作,提升整體ESG標準,強化生態圈韌性。
對中小企而言,能兼顧使命與利潤的可擴展模式至為重要;對大型企業而言,須以領導者姿態,建立共融的ESG生態圈。順道一提,DALA Awards 2025是香港數據與AI領域的年度旗艦獎項,今年增設中小企業(SME)競賽類別,首次邀請中小企參與,展現其在數據、AI創新及應用的卓越成就。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