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GenAI非萬能 勿過分依賴(方保僑)

By on September 8, 2025

本文作者方保僑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在人工智能(AI)普及的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確實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無論是撰寫文章、編程輔助,還是在創意思考上提供突破性的啟發。然而,在讚嘆其能力之餘,社會亦須保持冷靜與清醒,明白這些智能工具的運作基礎及其局限,並謹慎思考哪些情景下不宜過於依賴,否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

首先,GenAI並非真正具備「智慧」,而是透過龐大數據訓練與概率模型來生成文本或圖像,它缺乏深層理解與同理心,無法應對複雜或敏感問題。

以醫療應用為例,人工智能或許能根據症狀生成可能疾病,但診斷仍須結合檢查、化驗與臨床經驗,否則過度依賴可能釀成危機。曾有人因聽信AI的飲食建議誤食有毒物質,最終危及健康。這正提醒我們,凡涉及生命安全的決策必須由專業人士主導,而非任由AI裁斷。心理健康同樣如此,治療過程倚重人性化關懷與專業判斷,AI僅能提供一般的紓解資訊,無法感知患者的細微情緒或緊急情況,若因此延誤醫療介入,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至於法律與財務諮詢,GenAI的角色亦必須小心拿捏。具體法律條文和財務狀況因地區差異甚大,AI若因資料未及時更新,往往會提供錯誤或過時資訊,甚至出現「幻覺」,憑空生成不存在的案例。曾有律師依賴AI草擬訴訟材料,最終因引用錯誤內容而遭法院罰款,正警示生成結果不可盡信。

財務建議方面,若缺乏對個人實際狀況的分析,AI所提供的方案很可能導致錯誤決策,帶來投資或稅務上的重大損失。因此,這些專業領域仍需專業人員嚴格把關,AI僅能作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人類判斷。

除專業領域外,GenAI應用於學術學習上亦須保持謹慎。許多學院和大學明確規定學生不得將AI生成的文章直接提交,這不僅涉及學術誠信,也反映出相關內容並非總是正確或可靠。學生若完全依賴AI完成作業,不但會喪失學習與研究的能力,長遠而言更對自身發展弊大於利。正確做法是將AI作為思考的輔助,幫助啟發靈感,但最終成果必須源於學生自身的分析與努力。

藝術創作方面,GenAI可快速製作畫作或音樂,但仍是基於已有數據複製與變異,缺乏人類創作者的情感深度與獨特靈感。將人工智能作品冒充為人類原創,會破壞藝術市場的價值,也削弱人類文化的核心精神。真正的創意仍須仰賴人類的想像力和生命經驗。

人工智能的浪潮不可避免,但理性使用與謹慎判斷,才是面對未來數碼時代的最明智之道。GenAI能為我們提供便利,卻不能取代人的智慧與良知。唯有時刻保持警覺,才能真正駕馭這股科技新力量,步向更安全與明亮的未來。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