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常用AI令人變蠢?|MIT研究受質疑 用者思考量減少 不等於削弱思考力

By on July 16,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智情筆報

早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項研究引來廣泛關注,當中聲稱學生在使用ChatGPT寫作過程中,大腦活動明顯下降且記憶力變差,此一說法被媒體形容為大型語言模型(LLM)讓人「變蠢」、「壞腦」,但隨着愈來愈多人細讀涉事論文,開始有聲音質疑研究的結論或闡釋。

MIT研究把54名學生分為3組,分別使用ChatGPT、搜尋引擎及不用工具,他們首先參與3次寫作任務,且有18人參與後續第四輪交叉測試。

腦電圖(EEG)監測結果顯示,ChatGPT組表現出最低的神經連結,並在事後難以引述自己寫過的句子,作者因此提出依賴AI可能的大腦產生「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

抽樣存缺陷 偏重名校生

這個結論表面看似合理,但事實上,表現較少神經連結未必就是等於「變蠢」。因為在認知神經學上有一種「神經效率」(Neural Efficiency Hypothesis)假說,大致是指人腦面對熟練任務,動員資源相對減少,所以用更少腦力完成同樣任務,故神經連結較少可能只是更有效率。此外,EEG基本只能觀察淺層神經活動,不等同深層或整體認知過程。

MIT有研究指,學生在使用ChatGPT寫作,大腦活動明顯下降,且記憶力變差。可是較少神經連結,未必就等於「變蠢」。

MIT有研究指,學生在使用ChatGPT寫作,大腦活動明顯下降,且記憶力變差。可是較少神經連結,未必就等於「變蠢」。(法新社資料圖片)

從方法學角度來看,MIT研究亦有不少問題。像是研究對象來自MIT、哈佛等美國名校;交叉測試只剩18人參與,抽樣過程存在明顯缺陷。此外,受試者以AI寫作時,竟被禁止使用筆記、網頁瀏覽器或重溫過去文字,跟真實情景有極大落差。知名醫學專家阿蒂亞(Peter Attia)直言:「它可能顯示LLM的使用,減少了完成寫作任務所需的思考量,但未顯示其削弱了參與者的思考能力。」

LLM特定用詞影響日常語言

比起腦部智能,人類更容易受LLM衝擊的,似乎是多元語言與文化。

最近另一份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MPIB)團隊發表的論文,發現ChatGPT偏好特定用詞,如delve、comprehend、meticulous等,這些詞彙在YouTube學術講座,以及科學、教育、商業類的網絡廣播上快速擴散,說明訓練人工智能(AI)的語料,可能反過來影響口語表達,甚至促成文化觀念趨同。

對於香港來說,LLM這方面的偏好尤其值得留意。受限於港式粵語及本土文化材料相對稀缺,主流模型輸出內容始終無法抓住箇中精髓。這一方面代表我們有需要加強本地語料與模型研發,造成真正屬於港人的LLM;另一方面,亦提醒使用AI工具的港人,應該避免直接套用生成內容,避免無意間失卻自身獨特語言文化。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