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遊戲市場有望與美國持平
TalkingData&SurperData 最近發佈了一個中美手機遊戲(手遊)市場資料報告,主要對 2014 年中美兩個巨大的手遊市場發展做了一個預測,依靠用戶消費數額,安裝成本以及收入等多個資料進行分析,整體得出以下幾個要點:
- 中國手遊市場整體營收有望與美國持平。
- 在協力廠商支付平台日漸靠譜和中高端發燒級遊戲的帶領下,中美兩個市場的用戶消費額度都有增加。
- 與去年同期相比,一月份中國手遊市場的成本支出和營收相對持平,但美國市場因為飽和而導致平均營收增長緩慢。
- 兩國的開發者都應該更加注重有效的盈利模式,並且關注那些購買力強的用戶,從而在這樣一個競爭性愈來愈強,和擁有無處不在免費遊戲的市場當中獨當一面。
具體的讓我們來看看報告是怎麼說的:
2014 年全世界的手遊收益預計會達到 216 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將佔 32 億美元,比去年增加約 6.7%,擁有用戶 2.42 億;而中國市場則佔 30 億美元,較去年 14 億美元同比增長約 114%,擁有 2.66 億用戶。
中國手遊市場收益增加主要是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與電腦或其他裝置比起來,智能手機會成為更加容易負擔的手遊設備,特別是市場份額佔有量非常大的 Android 手機;而中美兩個市場的收益都有一定增加是因為使用者越來越習慣免費增值服務,並且也願意嘗試後期購買 App。
而在用戶消費額方面,更加放心的協力廠商支付系統和中高端發燒級遊戲出現使兩國用戶都在手遊上花費更多。不同的是,美國市場產生出現飽和現象,導致用戶月活數減少,少量新用戶的湧入也致使用戶轉化率從 5.2% 下降至 5.0%。
但中國市場因為一些像 Candy Crush Saga 等休閒輕應用遊戲,使得手遊玩家和付費買家數量增長,轉化率從去年的 2.4% 上升到 2.9%,據分析是因為休閒遊戲的建設成本較小,但是遊戲本身容易上手。
在行銷支出方面,報告將單次安裝成本(Cost Per Install 用戶每安裝一個App公司所花的行銷費用)和用戶平均營收(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每增加一個用戶獲得的收入)進行了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從 2013 年到 2014 年,美國市場在 Q1 時間段的單次安裝成本有少量增長,但是用戶平均營收卻基本持平。而中國市場的成本在 14 年 1 月時出現猛增,3 月則明顯下降,營收則從 2 月的 229 降到 163,雖然到 3 月時營收比成本高出 63%,但確實不太穩定。
根據 SuperData 的分析,美國手遊 CPI 增長主要是因為土豪發行商的一些砸錢的行銷模式,但在並不樂觀的大環境下,App商店裡出現了過度飽和。而中國的中低端消費者因為十分喜歡休閒類遊戲,為 ARPU 的增長做出了貢獻。但是給中國手遊市場帶來最大利潤的,始終是那些被稱為 Whales 的社交鯨魚玩家,他們不一定會購買遊戲,但是會影響朋友們的消費和遊戲習慣。
點擊下載整份報告
StartupBeat編按:伸延觀看短片《Mobile Game Market 2014》by CasualConnect
[原文:36Kr ]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微軟新功能|WiFi追蹤員工位置
Microsoft Teams將於12月推出更新,平台將使用辦公室WiFi追蹤員工位置,以滙報用戶是否在公司辦公。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山石網科|「出海」 港作關鍵支點
「山石網科大灣區及東南亞網絡安全研討峰會」上周圓滿結束。山石網科(688030.SH)董事長兼CEO葉海強致詞時稱,去年公司升級海外戰略,明確「深耕港澳、輻射東南亞、面向全世界」的新藍圖。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水凝膠仿生鏡|自主獲取光學能量 調整焦距
在最新一期《科學.機械人學》期刊,發表一項「仿生光響應水凝膠軟透鏡」(PHySL)技術,聲稱能自主地從環境中獲取光學能量,透過全光學控制實現調整焦距。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俄政府引進AI|俄力拓數據中心 冀5年倍增
近年各地政府逐步在公務層面,引進人工智能(AI)技術,即使俄羅斯也不例外。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特斯拉「撞鬼」?|特斯拉墳場路上 車內熒幕現「鬼影」
臨近萬聖節,外國總發生不少「靈異」事件。科技媒體Gizmodo報道,最近社交平台TikTok瘋傳一段短片,兩名男子乘坐特斯拉電動車,在墳場小路上緩慢行駛。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