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焊工青黃不接 (威博科技黎志雄)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黎志雄冀政府鼓勵建造業採用初創研發的產品。(朱美俞攝)
本港建造業勞動人手老化,不少年輕人無意入行,當中燒焊工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較為嚴重。威博科技(Welbot)針對以上問題,研發出燒焊機械人,並獲建造業議會(CIC)採納,列入採購資助名單中。今次《信報》StartUpBeat請來其創辦人及技術總監黎志雄,講解如何運用創新技術,助本地建造業數碼轉型。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黎)黎志雄 威博科技創辦人及技術總監
朱:作為機械初創,為何有志研發燒焊機械人?
黎:本港燒焊技工供不應求,加上技術要求較高,地盤高溫且環境惡劣,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據我所知,本港現時八成的焊工,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未來5年業界還可撐得住,再待10至15年,這班師傅要退休,屆時青黃不接,情況恐怕更嚴重。
自2016年起,我着手研發燒焊機械人;時至2018年,有見技術發展成熟,就成立威博科技,冀通過引用新技術至建築業,讓地盤工人能於相對安全、舒適的環境下工作。工人另透過學習操控機械人,日後有不少發展空間,冀藉此吸引年輕入行。
Welbot獲70%採購額資助
朱:得知公司技術去年獲CIC採納,被列入採購資助名單,可否簡單講解有何支援?
黎:適逢政府於2018年撥款10億港元於「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業界若購買或應用新科技,就獲政府70%採購額資助;當時團隊研發已取得一定成果,於是申請並成功列入CIC「預先批核」(Pre-approval)名單。
有關計劃主要支援終端企業用戶,即建築業界,而非科研機構。惟過往業界一般認為,採納新技術風險高,當中涉及不少驗證工作,或影響現有工程延誤。一旦產品價格高昂,他們甚至不考慮試用。因此通過CIC計劃,企業試用新技術的門檻降低,間接助公司進入市場。

操作人員毋須懂編程,亦能藉威博科技的機械人完成焊接工作。(威博科技圖片)
朱:在研發過程中,你們如何確保機械人技術能達致建築水平?
黎:以往企業如要操作傳統重型機械人,或需於四周設置圍欄,甚至不讓其他人內進,以免造成傷亡。考慮到工人沒可能在密封情況下於地盤獨自工作,團隊兩年前就計劃,開發相對輕巧、安全的協作機械人,讓工人不受環境限制。
當初CIC採納公司技術,主要考慮產品可用性及質量。首先,他們要求團隊解釋產品操作流程及使用方法,確保技術有效應用於工地。第二,機械人生產的工件亦需符合業界要求。
機械精準度遠勝人手
以我所見,地盤工種的一般準確度,都不比機械人高。以燒焊為例,機械人精準度高達0.1毫米。此外,機械人燒焊較人類穩定,質量有一定保證;應付一般地盤焊接工序,綽綽有餘。
朱:用戶體驗方面,工人又有何反應?
黎:公司成立至今,機械人系統經常於工地測試,並讓業界工人試用。回想最初,機械人只能燒直線,工人便反映,焊接涉及不同工種及工藝,除直線以外,還有工字鐵、樁頭板,圓形及方形等工件;他們亦期望機器能更易操作,加快設置流程。
地盤工件前期處理較惡劣,例如接口參差不齊,即使智能或機械人,亦較難動工改造,唯有工人才能解決問題;相比我們測試產品,簡直天淵之別。工人對工地實際情況最理解,若發現產品無法解決難題,就馬上煞停。有見及此,他們起初對公司產品較抗拒。
惟團隊回去後,嘗試按其需求改良產品。例如, 通過適應性編程(Adaptive Programming)調節參數,控制機械於焊接時,停留時間長度、所需填補物料數量等。產品經改良後,技術終獲工人認同,他們亦繼續支持團隊,嘗試不同工件及工種。

機械人的燒焊精準度高達0.1毫米,且較人類穩定。(威博科技圖片)
朱:你對機械人在建築業的發展趨勢有何看法?
黎:現時業界積極推動有關應用,例如以建築訊息模擬(BIM)系統,把建築工程數據化;另以3D技術,分析並計算工程所需時間、物料等。若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機械人可經伺服器取得數據,其後可以自動化工作。
個人認為,機械應用從第一天起,就以取代人類危險及厭惡性工作為依歸。以焊接為例,工人工作環境惡劣,燒焊產生的氣體,亦對人體有害。機械人未來有望取代人類,完成我們不想做的工作。
要明天解決勞工問題,當然不可能。但未來5至10年後的事,現在就應該開始做。作為科研初創,我期望政府除了資金支援,更重要是鼓勵並支持業界,積極採用初創的產品。即使採用期間遇到困難,亦應該迎難而上,盡力克服。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禁用AI|高盛禁虛擬面試期間用AI
高盛使用的視像面試平台HireVue,透過人工智能(AI)評估人才,以各種行為問題揭示求職者技能。高盛校園招募團隊據報最近發送一封電郵,提醒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的私人投資學院學生,要注意高盛HireVue面試的要求,包括閱讀該銀行的財務業績,並熟知其商業原則及核心價值,但禁止在面試過程中使用任何外部資源,包括ChatGPT或谷歌搜尋引擎。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中國自主研發AI晶片之路(方保僑)
中國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AI)晶片領域的自主研發,近年來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懶人福音|星形藥丸持續一周釋放效力
對不少慢性病患者而言,往往忘記每天定時服藥,最終導致症狀惡化、病情復發及須住院治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衍生公司Lyndra Therapeutics開發一種藥丸,只須每星期服用一次,就能在胃內逐漸釋放藥力。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古籍訓練AI|哈佛逾3.8億頁文獻供AI訓練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ABC News)報道,除了波士頓公共圖書館計劃外,即將開放收藏的大量舊報及政府文件,美國哈佛大學近日向AI研究人員開放館內藏書,包括近百萬本早在十五世紀出版的書籍,涵蓋254種語言。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AI智能交通|推進智能交通 不離數碼基建
國際汽車及航空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前任主席潘志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AI可支援城市規劃、交通流量預測與模擬,例如模擬隧道封閉對人流與車流的影響,提前調動巴士等資源,讓政府更有前瞻地部署危機應變策略。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LexisNexis|AI法律助理攻港 助撰合約處理案例 全用本地內容訓練 附連結方便核實
律商聯訊(LexisNexis)是長年法律界主要資料與研究平台供應商,其新一代人工智能(AI)平台Lexis+ AI,內含專為法律工作流程設計的個人化助理Protégé,即將在下月正式登陸香港,成為亞洲首個上線地區。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小心漫遊數據「隱形兇手」(林國誠)
不少人即使已選購數據漫遊計劃,卻忽略了一個經常被低估的事項──手機作業系統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於背景自動使用大量數據,導致數據流量無聲無息地消耗掉,影響漫遊上網體驗。
- Posted June 1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