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輪胎App配對巴打「救車」 店主自學寫程式 改革傳統業界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鍾浩賢認為,香港地方細小,車主在路上很容易找到幫手。(黃俊耀攝)
近年傳統企業數碼轉型備受關注。八十後鍾浩賢本身從事IT工作,數年前頂手粉嶺一家輪胎店後,決定運用科技革新這個傳統行業。開網店、研發自家賬目管理系統僅是「基本盤」,他更研發Tyrehood Zone手機應用程式,讓車主借出閒置的換胎工具,甚至是後備車胎予附近有需要人士,發揮馬路上「巴打絲打」守望相助的精神。
雖然不少私家車尾箱都有後備輪胎和輕便換胎工具,但未必人人懂得換胎補胎泵氣等,畢竟考車時筆試路試都不用考輪胎修護,教車師傅也不一定會教。有些資深司機可能連「五油三水」都不懂更換,何況換胎補胎?
雙方事前議定收費
鍾浩賢看準這點,研發出Tyrehood Zone手機App,用戶須先註冊賬戶並填寫基本資料,包括座駕型號、車胎尺寸、車牌號碼、手機號碼等,也可選擇以「一般身份」試用程式。一旦輪胎出現異常,用戶便可透過程式向其他駕駛人士求助。鍾浩賢說,不少車主除了基本工具外,還會自備氣泵、「牛根」(用來填充車胎破口的橡膠條)之類的工具。當其他車主有需要時,即可善用這些閒置資源。

程式通知有車主求助後,即可設定收費及按鍵接單,隨即按地圖前往救援。(黃俊耀攝)
500米範圍內的其他車主,以至來自香港各區專業救車公司透過程式接到請求後,即可設定收費及接單。配對成功,Tyrehood Zone便不會牽涉其中或抽佣,用戶雙方在「救車」後交收事前協議好的費用即可。
Tyrehood開發iOS及商用版
鍾浩賢透露,有一晚他駕車載着家人前往北區,途中突然爆胎。當時他沒有後備胎或任何車胎修復工具,只好嘗試揚手截停其他車輛尋求協助,「不久後有一輛七人車停下,車主願意借出後備胎及換胎工具給我。」換胎後,鍾浩賢繼續行程,數天後把後備胎歸還,「這經歷令我明白到,香港地方細小,總有幾輛車在附近,車主可以互相幫忙。」當時他正計劃為自己營運的輪胎店「呔酷」研發手機程式,於是他決定以車主互助作為程式主要功能。
鍾浩賢畢業自中大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學,雖然有一定IT底子,亦懂得編程,卻不諳寫App。結果花了足足一年時間,第一版Tyrehood Zone程式才成形。當時只設有Android版本,但鍾浩賢已急不及待,憑項目申請香港科技園的網動科技創業培育計劃(Incu-App),入圍後才逐步開發iOS版本程式,以及專為救車公司而設的商用版程式,為救車公司提供多一個接單途徑。

用戶雙方在救車後交收事前協議好的費用即可,程式不會牽涉其中或抽佣。(黃俊耀攝)
廣告收入微 未擬融資
然而,程式自推出至今,下載量僅數百。目前程式主要倚靠In-App廣告作為收入,未有明確商業模式,「始終開發程式的目的,是讓車主之間互相幫助,而非要靠抽佣賺錢。」鍾浩賢坦言,將來會探索抽佣或者收取訂閱費的可能性,惟現階段尚未有定案,「始終過往香港很少輪胎店或者車房會開發程式給車主使用。對大部分車主而言,這概念都很新鮮。車主可能覺得你的程式好用,但一旦涉及收費,他們反應又會如何?若願意課金,他們又願意付多少錢?我需要先了解多些車主的想法。」
至於融資部署,鍾浩賢直言:「從投資者角度,能夠帶來利潤或者其他非金錢利益的項目才值得投資;現在程式既沒太多人下載,又未有利潤,我不會想太多尋找投資者的事。」他承認,某程度上是利用實體店支撐程式,然而開發程式的成本有限,伺服器本身在架設輪胎網店時已經具備,毋須額外花錢租用,「之前我從未用過iPhone,但為了開發程式,我自掏腰包買iPhone和MacBook,這應該是僅有要花錢的地方。」
採訪、撰文:陳子健
延伸閱讀:
IT出身 建管賬系統舖網合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大模型耗電|14開源大模型 DeepSeek最耗電
對人工智能(AI)而言,更密集的運算過程,會消耗更多能源,產生更多溫室氣體。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工作趨勢報告|AI代辦瑣碎任務 紓員工壓力
微軟(Microsoft)近日發表「工作趨勢指數特別報告」,顯示上班一族面對大量訊息及會議,無法有效集中專注力,近半人感覺混亂且碎片化,即使下班仍未能鬆懈。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ChatGPT新功能|增錄音功能 長達2小時
ChatGPT開發商OpenAI推出「錄音模式」(Record Mode),讓用戶直接在應用程式內錄製會議或語音筆記,現時在英語環境下效果最佳。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谷歌死機事故|雲端服務中斷 敲響企業警鐘
科企谷歌(Google)雲端服務在本月中,全球服務一度中斷約6小時。不少提供或使用人工智能(AI)服務的企業,均表示受事故影響。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香港教育城|冀當超級貨架 推動AI學習 加強基建支援 融入日常教學
本報專訪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林峯,探討香港推動AI教育的現況、挑戰與前景。他認為AI教育在香港已全面起步,大部分學校都引入相關課程及工具,未來則需要加強基建資源支援,推動AI全面融入日常教學。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城大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 促進創新與國際化協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上月23日宣布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HK Tech 300國際大賽),進一步將HK Tech 300計劃的影響力擴展至世界各地。今次大賽將與來自九個國家及城市的11間大學、五間當地商會和初創培育機構合作,多國大學校長及代表當日應邀來港出席典禮,並希望可通過城大的科研及初創生態圈,協助當地初創落地香港,甚至拓展至內地及整個亞洲市場。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港全速邁向AI大時代(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熱門話題,而是真正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 Posted June 2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