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企探索區塊鏈價值 加密幣回春 市場忌興奮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愈來愈受各地政府及企業重視,以金融業為首的機構近期爭先恐後投資區塊鏈,熱潮迅速席捲各行各業。有區塊鏈業界人士對技術發展的看法審慎樂觀,今次受訪的區塊鏈平台Zilliqa聯合創辦人Max Kantelia認為,區塊鏈的企業應用仍在探索階段,尚待顯示真正價值。
以新加坡為總部的Zilliqa,團隊成員不少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冀將「學院派」的區塊鏈技術研究,引進企業應用領域,「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吞吐量(High Throughput)的公共區塊鏈平台。」
「分片」技術增交易處理量
Kantelia接受本報訪問時介紹,加密貨幣及區塊鏈技術近年快速冒起,但區塊鏈的交易處理限制,仍是技術應用的主要樽頸,以最盛行的比特幣及以太坊為例,每秒只能處理約7至10宗交易。相對於傳統交易系統,好像PayPal每秒處理數百筆交易、Visa每秒數千筆交易,明顯慢得多。他明言,傳統區塊鏈設有「挖礦」(Mining)機制,由全球各地的電腦設備投入運算力,協助計算一些非常複雜的數學難題,從而驗證及處理每宗交易,期間需要消耗大量CPU電力及時間。

Zilliqa聯合創辦人Max Kantelia(中)認為,上次加密貨幣急升後暴跌,將令市場減少新手投機者湧入。(受訪者提供)
Zilliqa則透過「分片」(Sharding)技術,提升平台的交易處理效率。「簡單而言,『分片』技術是一種『分而治之』的方式。假設需要處理100宗交易,那麼Zilliqa會『分拆』100宗交易,可能是分為10組、每組10宗交易,然後網絡就會同時並行處理所有交易。」
隨着區塊鏈網絡及參與者規模不斷擴大,「分片」數量會增加,讓日益增多的挖礦者可以處理更多交易,整個網絡的交易成本可大為降低。Kantelia稱,Zilliqa區塊鏈已成功達到每秒數千宗交易的處理量,較以太坊區塊鏈處理容量多逾百倍。
開拓階段 應用欠重點
另外,平台的團隊成員當中,有不少從事電腦科學研究的新加坡學者及人員,他們把學院的技術研究成果引進區塊鏈平台,令Zilliqa的學術背景成為公司的獨特之處。不過,Kantelia觀察到近年區塊鏈應用五花八門,市場反應異常興奮,甚至有業界人士吹噓有關技術無所不能。他不諱言,市場上不少區塊鏈應用,「較像是沒有重點和清晰目標的大雜燴(Hodgepodge)」。
市場不宜對現階段的區塊鏈應用過分期待,Kantelia稱目前仍在區塊鏈技術的「開拓(Pioneering)階段」,大部分企業正在嘗試為它找出合適用途:「在企業運用區塊鏈的領域,10個『試作原型』(Proof of Concept)項目中,有9個都未能再進一步實際應用……不少人只想追趕潮流,可能因為公司的同行正使用區塊鏈,自己亦不甘落後。」

Zilliqa藉「分片」技術,提升區塊鏈交易處理容量,令網絡交易成本降低。(網上圖片)
過分吹捧虛幣 詐騙頻生
加密貨幣價格今年第二季表現回勇,比特幣更急速攀升,到5月底漲至逾8900美元水平,創一年新高,帶動加密貨幣市場再受主流投資者關注。
Kantelia透露,近期業界的熱門話題,已由「加密貨幣寒冬」轉為「加密貨幣春天來臨」(Crypto Spring)。他明言,行業經歷寒冬屬好事,「就好像九十年代互聯網發展一樣,新技術面世,通常會被吹捧得過分理想,於是有很多詐騙的集資項目。我相信經過寒冬期,這些項目會被清走。」
年初以來,美國投資大行摩根大通宣布發行加密貨幣,傳媒亦爭相報道社交網絡巨擘Facebook正在籌備其自家加密貨幣,業界相關好消息浪接浪。
被問到會否看好加密貨幣走勢,Kantelia坦言難以預測,「因為無論大家如何嘗試分析,加密貨幣市場根本沒有什麼『基本因素』分析可言。」他認為,上次市場急升後暴跌,不少投資者虧蝕後,將會有較少「新手投機者」(Newbie Speculators)進場,令市場有望出現「較慢、較少波動的升勢」。
採訪、撰文:吳志南
[ English Version ]
Let’s not get too excited about blockchain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善用CODA 打造可信賴AI助手(黃岳永)
對於人工智能(AI)產生 「幻覺」(hallucination),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種現象是指AI生成看似合理,實際卻為錯誤的資訊。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零點擊」時代|台媒力拚內容 迎戰「零點擊」
人工智能(AI)搜尋技術逐漸普及,谷歌(Google)旗下AI Overviews等AI工具,讓用戶能直接獲取答案,不再瀏覽原始來源,削弱了媒體流量與廣告收入。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兩用眼鏡|自動對焦眼鏡 遠近景皆看清
隨着全球人口老化,老花眼變得日漸普遍,患近視人數也呈現上升趨勢,處方眼鏡大有市場。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陶瓷分類模型|智能鑑定陶瓷文物 估價98%準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及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套結合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的陶瓷文物鑑定框架,能準確辨識作品風格與工藝,並根據歷年拍賣資料預測價格區間,其準確率高達98.91%。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AI編程反而低效?|AI助編程效率反減 耗時多19%
負責任人工智能(AI)模型評估與測試機構(METR)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AI工具在編程任務中未必能夠提升開發者效率,反而可能增加工作時間。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黃仁勳訪問|防AI搶飯碗 黃仁勳倡創新拓職位 稱輝達晶片隨時受限 解放軍不可能採用
美國科企Anthropic聯席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阿莫迪(Dario Amodei)早前警告,人工智能(AI)將取代半數的初級白領工作,料未來5年內的失業率將飆至20%。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人工智能裁員潮殺到?(方保僑)
近期香港及全球多地接連出現裁員潮,無論是科技巨企、傳統產業,還是本地中小企的員工,皆難以幸免於被裁員的衝擊。
- Posted July 14,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