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國企官騙補 涉電動汽車(丁望)

By on January 26, 2016

本文作者丁望,為《信報》撰寫專欄「中國21」

圖片:www.clponline.com.hk

圖片:www.clponline.com.hk

地方政府和國企官員「騙補」、電動汽車質量欠佳,是近日北京熱門的財政話題、產業話題,涉及輸港的汽車。

「騙補」指騙取中央財政補貼,濫設新能源汽車工廠,技術質量低端,形成新的產能過剩。香港有大型巴士公司購入某地大型企業的電動汽車,落地十幾天便「停役」;有的士公司輸入的電動汽車,也因質素差而退貨,許多人對此類「創新電動汽車」質疑。

國務院財政部樓繼偉部長日前發表講話,聲稱「堅決打擊新能源汽車騙補和尋租行為」。他提到地方政府和電動汽車公司的兩大弊病,一是部分企業(主要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國企)編造數據,騙取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財政補貼;二是近幾年辦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的突破,「對政府補貼政策過分依賴」,行業「出現低水平盲目擴張,形成新的產業過剩」。

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也透露,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的產銷量達30萬輛,但質量「未過硬」。他說:「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仍主要依靠政策拉動,成熟且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尚未形成。相比世界先進水平……整車品質仍有較大差距」;「包括整車共性技術開發能力還不強、智能網聯汽車等技術儲備不足、充電設施建設與新能源汽車發展不相適應、後續維修保養體系尚不完善」。

新能源汽車是國務院確定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2010年出台扶持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七大行業,實行財政補貼和產業扶持政策,寫入《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許多地方政府及其國企一哄而起,濫設新能源企業,騙取國務院的財政補貼,卻缺乏技術創新的條件,研究開發的能力低,以致產品低端化。產品雖未必成為有價值的商品,卻已計算入GDP,是「政績工程」的一部分。

所謂政績工程,是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其規劃、政策缺乏科學基礎,往往沒有事前的科學考證,只圖「面子」好看。

不少官員利用補貼政策和權力網,謀取權力租金或家族利益,形成「權力尋租現象」。

樓繼偉提到,不少電動汽車的企業過分依賴財政補貼,缺乏技術開發的進取力,在材料科學、製造裝備等方面的技術差距大,「技術短板日益明顯」。他表示,要逐步減少財政補貼,也要治理電動汽車的產能過剩,配合供給側的改革。

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剛下達聯合文件(財建辦第6號文件),宣布核查新能源汽車補貼項目的漏洞,相關企業必須在2月5日前提交報告。

更多丁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