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科技看創科局(莫乃光)
上星期有傳媒發現7家銀行發行的部分非接觸式信用卡未有依足金管局的保安要求,存在安全漏洞。這些信用卡可以被人以智能手機的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功能讀取信用卡資料,包括卡主姓名、交易紀錄等敏感個人資料。金管局表示,事件涉及7家銀行近125萬張信用卡,並已要求相關銀行盡快採取補救措施,包括回收和更換有問題的信用卡。
早前《人民日報》刊登文章,指香港的八達通比內地的阿里雲和微信支付落後。中國的支付系統在規管較小的環境由零開始發展,靈活度高,而且市場非常龐大,這些條件有利發展金融科技。
內地的監管制度雖然較為寬鬆,但這也意味對消費者的保障有限;香港的金融體系管理一向非常嚴謹,市民對私隱和安全保障的要求較高,但對於金融科技創新企業來說,其創新的空間便相對有限,發展機會亦不明朗。對監管者來說,平衡創新、私隱、資訊安全與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可能是最大的挑戰。
最近筆者參加了數次有關數碼貨幣的討論,來自科技、金融和創新企業的專家一致認為目前比特幣的發展猶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互聯網,而blockchain技術就是「電子現金」背後的關鍵。
比特幣背後的理念是開放、對等、共識、直接參與,結合開源軟體和密碼學,以點對點和分散式資料庫進行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由於交易可以即時進行,並無法偽造,所以不少銀行已經投放大量資源研究應用到金融服務的範疇。當局之前表示,比特幣沒有潛力成為貨幣,只是提醒消費者要小心投資。不過,現時海外很多跨國銀行均紛紛投入資金研究,blockchain提高營運效率的潛力不容小覷。
規管方面,紐約先行先試,推出規管比特幣的Bit Licence,但要求過於細緻,把一些較大的比特幣公司嚇走,反之有參加者認為英國分階段容許業界自訂規則,更符合業界需要。創新與法律的平衡如何能夠達致?
香港方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最近成立金融科技督導委員會,研究如何在平衡供求需要和監管的情況下拓展金融科技市場。筆者期望委員會以前瞻思維制訂政策方向,多諮詢業界以了解市場實際情況,避免重複規管過分嚴格,反而令創新者卻步。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周五再次討論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建議。相對於之前的討論,難得地建制與泛民發言的重點均回歸到探討實際政策,這是筆者樂見的,溝通總比互相指摘來得實際。
無論創新及科技局何時成立,有局之後能否達成跨政策局的協作、交出符合業界期望的績效指標才是關鍵所在。
新局的政策、發展願景、短中長期目標、實行的方向和量度的機制,政府都應該有所交代。金融科技和「Uber事件」正正顯示出每位政策局局長都應該有促進創新的思維,如果每個局都能把推動創新求變的思維融入日常的工作之中,成立創科局才能真正打通政府的經脈。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城大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 促進創新與國際化協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上月23日宣布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HK Tech 300國際大賽),進一步將HK Tech 300計劃的影響力擴展至世界各地。今次大賽將與來自九個國家及城市的11間大學、五間當地商會和初創培育機構合作,多國大學校長及代表當日應邀來港出席典禮,並希望可通過城大的科研及初創生態圈,協助當地初創落地香港,甚至拓展至內地及整個亞洲市場。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港全速邁向AI大時代(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熱門話題,而是真正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巫筆|港AI批閱10萬篇作文
本地人工智能(AI)教育初創「巫筆」,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善假於物」教學研討會,探討生成式AI在中學中文寫作教育的應用。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噴射機械人|全球首款噴射機械人試飛
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經過兩年時間測試,周三(18日)試飛全球首款噴氣動力人形機械人iRonCub3,能夠在離地大約50厘米的高度起飛,並在飛行中保持平衡。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人類資訊保育|新網站收藏「前AI時代」資料
自從人工智能(AI)模型流行,由機器生成的內容在網上泛濫,包括文字、圖像及影片,甚至波及人類的原創作品。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Midjourney|推影片生成模型V1
迪士尼、環球影業等多間影視娛樂企業,上周聯手控告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指其以AI生成多個版權角色的圖像屬侵權行為。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AI漂洗|人扮智能猖獗 訴訟不絕 誇大技術欺瞞 礙行業發展須規管
現今業務若不加上AI元素,好像便趕不上潮流,不過須留意「假AI」帶來「真」風險。
- Posted June 2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