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業有應對科技洪流遠見嗎?(李臻)
某深夜下班後,拖着疲累的身軀坐在的士裏,以僅餘的力氣緊握扶手。那司機大哥的車速太快,而且左穿右插,讓我有點不安和作悶。在此前,在那下着毛毛細雨的夜晚,我已經等了20多分鐘才截到這車,期間被拒載兩次。
那是公然的拒載,第一次司機在上車前已問我目的地,由於未合他的意願,他乾脆不讓我上車,絕塵而去;第二次是我已坐進車廂裏,司機聽到目的地後,竟拿出「暫停載客」的牌子,請我下車。當等到第三輛的士時,我已不能介意車廂的殘舊和那陣陣的腥臭味,感恩終於有的士肯做我生意了。
槍口對着Uber或找錯方向
在香港鬧市,特別是在旅客(或水貨客)多的區域,或者是下雨天,截不到的士已是常事,而被拒載亦愈來愈普遍。經常以的士代步的你,相信必有深刻的體會。
有一次我抱着女兒,等了差不多半小時的士,但司機無論如何都不肯過海,堅持要我下車,懶理小女那時又累又餓。你可能會笑我軟弱和罵我為什麼不去舉報,但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寧願忍一時也不想再浪費更多時間去投訴。或許因為這些原因或因為執法不嚴,愈來愈多的士司機有恃無恐,公然揀客、公然黑面單打、公然兜路,還好意思自行剋扣應找續的零錢。
雖然很多人怕麻煩,但市民對的士服務的投訴,包括拒載和不禮貌等,仍以雙位數字增長。香港的士服務,近年來不斷地倒退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無疑等於自己打開缺口,讓Uber這類公司更易入侵市場。我不想在此為Uber說好說話,因為他們畢竟也只是見錢開眼,而並非為了社會公益。
Uber的司機在需求殷切的時段,也會坐地起價。一次三號強風訊號下叫車,要收正常價格的2.5倍;另一次在書展期間想叫車,也要2倍車價才有車應機。但無論如何,Uber的確為趕時間和願意多付一點車資的乘客,提供一個高質素的選擇。
Uber的車子豪華舒適,司機亦彬彬有禮,讓人一坐難忘。難怪這麼快就攻下許多的陣地,亦轉眼已變為估值逾500億美元的大企業!
的士業界的利益受到威脅,反擊合情合理,但如果只把槍口對着Uber,就可能找錯了方向。因為Uber只是一個以科技改變叫車模式的開始,這個運作模式的初步成功,已吸引很多投資者步其後塵。不久將來,除了Uber本身會不斷進步外,亦很可能出現比Uber更聰明和更方便的叫車程式,甚至更有競爭力的公司。
如果的士業只是吃老本,或奢望那個十多年都沒有增發的士牌照的政府,繼續照顧他們的既得利益,就難免令自己處於被動。更何況,打擊Uber這類標榜創新科技的公司,也好像不符合政府現正大力鼓吹的「創科」政策方向吧?
大力度改革誘因似乎不大
從前跑交通新聞時,和政府及業界閒聊,聽得最多的是,運輸業是零和的利益分配遊戲,當中有着如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所說的微妙平衡。但由於多年來政府懶理,又沒有根據香港的發展和旅客的增長而增發的士牌,讓的士車主就算不思進取,也享受着牌價和車租不斷上升所帶來的暴利。現時這個微妙的平衡,終於在科技的進步洪流裏受到衝擊,或許反而是個好契機,讓業界思考如何改革和改善服務,迎接未來的競爭,對香港整體利益也有好處呢!
香港的士牌照很多集中在大車行手裏,而的士車主之間亦已有商會等組織,要合作建立一個新的平台,去打造出新的經營模式應該不太困難。
譬如說,的士業能否企業化,而不再只是主要做租車予自僱司機的生意呢?是否能夠以車隊模式運作,以更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技術去調配車輛和協調需求呢?那樣乘客更易截車之餘,車行亦可增加收入。如果這的士企業能引入更舒適的的士、培訓更有禮貌的司機、又能夠接受電子貨幣方便乘客,他們的乘車感受能夠提升,就很可能在競爭中跑出,像Uber這類公司再來勢洶洶也不用怕,而且這些企業還有合法的士牌照的優勢呢。
不過,要的士車主花那麼大的力度去改革,現時的誘因看來還不夠大。因為他們這些年來享受着政府的庇佑,在的士牌價不斷升值下坐享其成,很多可能已經漸漸失去改革求變的推動力,是否有足夠的能耐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是否有足夠遠見的領袖去帶領這場改革,去打這場新科技帶來的硬仗,是一個頗大的問號。
更多李臻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