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取卵網上音樂商業模式(容志偉)
今時今日,是否仍然有很多人願意真金白銀去購買一首好的音樂呢?筆者相信大部分有聽過香港電視劇集《選戰》的插曲《I’ll be there》的讀者,都會被這首歌曲感動,也肯定這首歌曲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出色音樂作品。
自上月底在香港電視劇集《選戰》時首次播出了這首歌曲後,I’ll be there便一直雄據蘋果iTunes音樂購買榜的第一位。從這例子看來,只要是好的音樂,無論是以實體或數碼形式出版,很多人仍然願付費購買。音樂人也可以有足夠收入繼續創作和演繹好的音樂。然而,這種能夠同時讓音樂人有足夠收入,而消費者又願意接受的商業模式,可能會被另一種商業模式所取代。
可能不少讀者都有用Spotify、Pandora、KK Box等串流音樂服務供應商來聽音樂。當中又有多少位讀者曾經付費呢?以Spotify為例,用戶可以選擇免費版本或付費版本。如果用戶是在電腦或平版電腦來聽音樂,免費版本跟付費版本唯一分別是有廣告(如在手機使用免費版本,則只可以在歌手選單和歌曲選單中隨機播放)。最重要的是免費版本和付費版本都是完整的歌曲和音質最高。
歌手網上下架爆爭議
同時,付費版本是以月費任聽的形式來付費。即聽愈多歌曲,每一首歌曲的個別費用便會愈低。而串流音樂服務供應商又會以供應商總收入的某個百分比(如Spotify的70﹪),以歌曲播放次數除以供應商總播放次數的比例,分給各出版商。而各出版商會再將得到的收入分給音樂人。這種商業模式是否合理和公平呢?著名歌手Taylor Swift便於上月公開否定,更將她所有的歌曲在Spotify下架。事後Spotify的管理層和其他個別人士也公開作出反擊。但筆者認為所有反擊的理據都不合理。
首先,Spotify認為這種商業模式是合理,因為他們能提供版權費給音樂人,而這些版權費更是Spotify收入的70%,達到20億元。相比免費任看的Youtube和盜版,已經是一個很合理的商業模式。任何一個產品和服務,都有其基本價值。音樂的價值必不是零。以這種商業模式收費,其實是讓用家定價。即使用家願意付出合理價錢,但在可以選擇下,也希望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價錢愈低愈好,甚至免費。很多音樂人都在網上貼出Spotify給他們的支票,即使播放率很高,所收到的版稅仍是很少,因為Spotify廣告費的收入很少,只靠付費用戶的費用作收入,所以可以分到的也不多。這間接貶低了音樂和音樂人的價值。明明要付出更多才合理,卻說已付出70﹪的收入所以已經合理。是否比魔鬼好的便是天使呢?
另一個Spotify認為這種商業模式是合理的原因是如果沒有免費版本,會更少人願意付費,因為用家在使用免費版本後,便可能不想使用時有廣告。但這個正正是這種商業模式不合理的核心原因。正如前文所說,免費版本和付費版本都能提夠完整的歌曲和質素最高的音質,即是已經滿足了用家的最重要的需要。那麼,還有什麼可以導致大部分的一般用家轉為付費用戶呢?
更重要的問題是免費版本會讓用家慢慢認為音樂是免費的,更會覺得以歌曲為單位來付費的商業模式不合理,從而不再為任何音樂付費。還有的是一些使用盜版音樂的用家,由於始終是非法,使用時很可能會覺得不太好,因此仍有足夠動機讓他們轉成付費用家。但在串流音樂商業模式下,這批用家是合法地免費使用,最後一個基於良心的動機也沒有了。而這批用家永遠都不會轉成付費用家。新的商業模式不能提供應有和合理收入,舊的商業模式又被新的商業模式所取代,劣幣驅逐良幣。結果是音樂人無法生存,殺雞取卵。
此外,一些意見說這正正是互聯網的威力,音樂人要改變心態去面對,正如其他行業一樣。音樂行業其實已經由售賣實體CD的商業模式成功轉為售賣數碼音樂的商業模式。這不存在適應與否的問題,而是串流音樂商業模式並不是跟其他行業的互聯網新商業模式一樣。串流音樂商業模式讓用家可以以更低價錢,甚至免費享受音樂,但卻淘汰了真正提供產品的音樂人,而中間人(即出版商)卻沒有被淘汰。淘汰了音樂人,這個行業還可以存在嗎?還可以有好的音樂嗎?因此,這並不是適應互聯網與否的問題,而是串流音樂商業模式根本性錯誤的問題。是否有方法去改變?或許讓用家知道「支持串流音樂商業模式,將來很可能便沒有好音樂」是其中一個的好辦法。然而,由貝多芬,莫扎特到現在,音樂人的路從來都不是容易的。
Sometimes it is life,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It’s solely making you cry
But I have faith in you that you will shine
節錄自《I’ll be there》歌詞
更多容志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圖像辨識革命(林國誠)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快速進步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新突破來自OpenAI的o3模型。這款全新模型引入圖像分析能力,尤其是「看圖辨位」功能的推出,瞬間成為科技界焦點。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新發明|世界幣在美國加快支付應用
由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共同創立的科技公司Tools for Humanity,周五於美國三藩市舉行At Last發布會,首次介紹流動掃描裝置Orb Mini,其外形恍如一部智能手機,正面有兩個大型傳感器,用於讀取用戶眼球數據,旨在區分人類及人工智能(AI)代理。
- Posted May 2, 2025
- 0
-
AI大戰|Perplexity登陸WhatsApp 香港可用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Perplexity宣布,旗下聊天機械人登陸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該公司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在社交媒體X表示,「現在你可直接從WhatsApp使用Perplexity。答案、來源、影像生成。更多功能即將推出!」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打牌機械人|內地機械人懂思考識打麻將
內地靈初智能科技公司(PsiBot)展示一款機械人,利用自主研發的分層端對端VLA+強化學習演算法模型Psi-R1,結合類人推理方式與強化學習框架,實現超過30分鐘的CoAT(Chain of Action Thought)思維系統,驗證三重複合交互能力,即人機交互、機機交互、機環境交互,能夠即場自主思考,出牌、碰牌及自摸食糊。
- Posted May 2, 2025
- 0
-
o3及o4-mini現「幻覺」頻率飆
ChatGPT開發商OpenAI早前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AI)大型語言模型(LLM)o3及o4-mini,在編程、數學推理等任務表現卓越,被稱為該企至今最強模型。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朱克伯格料AGI願景 智能爆發將降臨
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在一小時的訪問提到,所有在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AI)實驗室,包括 Meta、Anthropic及OpenAI等,都在追求AGI或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從而讓每人都能擁有超人能力的工具,帶來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智能交通新紀元(湛家揚博士)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產業與日常生活,並走訪騰訊(00700)、華為、百度(09888)等,見證這些科技巨頭在遊戲開發、智慧城市建設、AI技術及數據應用等創新突破。
- Posted May 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