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科技體貼入微 機械人照護 長者減寂寥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近日有樂齡科技博覽,介紹各種機械人科技,冀改善長者生活。(政府新聞處圖片)
光陰似箭,很多人對年華老去難免恐懼又孤單。隨着科技進化、勞動人口短缺,相伴走過人生晚年的或許不再是人類,而是形態不一的機械人。這些銀髮科技產品,不但起居飲食照顧周到,又擅長與人溝通,滿足老人家的心靈需要。
根據聯合國最新發表的《2017世界人口展望》, 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會在2050年膨脹至21億人, 佔全球總人口近兩成。在香港,政府統計處預計30年後,65歲以上的長者將達255萬人。今天,讓我們來到2050年,扮演一個80歲的獨居老人,以現今研發的銀髮科技產品幻想一下未來的生活:
Nadine照料如家人
「早晨,要起床啦。」清晨6時半,Nadine每天準時走近床邊,輕輕把我喚醒。Nadine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發,是一部跟人類外貌、行為十分相似的機械人,能夠識別各人五官及情緒,並為用戶閱讀故事、聊天、監測健康等等。我與Nadine共住,基本上與家人沒有兩樣。
我張開雙眼,Nadine溫柔地把我扶起,為我行動困難的雙腿穿上「機械腳」Rex。這雙機械腳有29個感應器,由得信醫療有限公司研發,它可以用搖桿控制行走方向。穿上了它,我可以如常站立梳洗、走路,或做一些復康運動,猶如我的再生腿。
梳洗後我走到桌邊,Nadine已為我預備早餐。由於吞嚥困難加上味蕾退化,我只能吃一些軟餐, 進食樂趣大不如前。不過,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好好社企」及「明愛天糧」參考了歐洲做法,引入3D食物打印機,令我重拾食慾。這些軟餐有菜有肉,例如將南瓜糊印成可愛的紅蘿蔔造型,讓我想起年輕時跟另一半吃過的分子料理,好玩又開胃。
希望之手助復康
數年前我曾經中風,雙腳要機械輔助,雙手亦不太靈活。每天吃過早餐後,都會用機械臂「希望之手」做一做復康運動。「希望之手」由香港理工大學與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開發,本港公立醫院及香港耀能協會等亦有使用,它能檢測用家手部肌肉的神經訊號進行伸展鍛煉。不同程度的中風病人需要訓練的次數不一,有病人經鍛煉後,手部可恢愎協調,不比以往遜色。
完成一系列復康運動,我開始疲累。Nadine為我脫去機械腳,以便返回床上休息。我打開了兒子多年前寄來的一封信,說移民外地生活安好,懷緬我們以前一家人熱鬧的日子,不留神把手一鬆,信就掉到腳邊。我彎下來撿信,「噗」一聲,整個人跌在地上。
「救命呀,平安鐘!」幸而香港長者安居協會研發出聲控平安鐘,讓我在緊急情況下也能求助。「我是協會的李姑娘,有什麼幫到你?」我說自己跌倒,疼痛非常,協會立即派人家訪,再送我到醫院檢查。
人生如夢,一覺睡醒,重返2017年。經過歲月的洗禮,身邊親友相繼離去,未來結伴走完人生路的,說不定就是機械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發Nadine目的是照顧老人。(維基百科圖片)
撰文:袁樂雯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培養提示工程思維(車品覺)
許多人仍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視為高級搜索引擎,輸入簡單的關鍵詞便期待得到精準答案──這恰是提示(prompt)效果不佳的根源。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I代理|採用率料兩年飆3倍
美國商業軟件公司Salesforce發布最新全球調查,發現採用數碼勞動力不僅是大趨勢,更是一場商業策略革命,預計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的採用率,未來兩年將由15%升至64%,升幅相當於3.27倍。
- Posted May 7, 2025
- 0
-
國產量子計算系統|中國第四代量子測控系統面世
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4.0」,標誌內地量子運算產業具備可複製、可迭代的工程化生產能力,為量產百比特級量子電腦奠定產業化基礎。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I教育|250名CEO促美國設AI必修科
超過250名企業行政總裁(CEO)在美國《紐約時報》聯署一封公開信,呼籲將AI及電腦科學,作為美國K-12(幼稚園到高中)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nthropic|資助API點數撐科研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Anthropic日前宣布,啟動AI科學計劃(AI for Science Program),將限量免費提供旗下應用程式介面(API)予全球合資格的非牟利學術研究人員,以提升研究效率與創新能力。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I領袖峰會|探索港智慧轉型之道 破格思維吸科企 加強培訓人才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IA)昨天舉辦「智創互聯人工智能領袖峰會:創新升級,智慧轉型」,邀請多間科企巨頭、數字政策辦公室、立法會議員、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以及本地電訊商等代表出席,探討如何推動本港AI轉型。
- Posted May 7, 2025
- 0
-
量產人形機械人三大挑戰(鄧淑明博士)
2025年科技界除了有DeepSeek平地一聲雷震撼全球,另一焦點是會跑跳自如的人形機械人。
- Posted May 6,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