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面對失敗的方法!矽谷大咖、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教你反敗為勝
原文刊於創新拿鐵 Start up Latte
成功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但人的一生中總會面臨失敗。比起害怕失敗,我們或許要學著正確看待失敗。對許多人來說,失敗就像夢魘,帶來恐懼。然而矽谷大咖、商業專欄作家、前CNN廣播節目主持人甚至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曾失敗,他們是如何面對失敗?
本文整理四種面對失敗的方法:1.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放棄繼續學習」2. 與其失敗後期待不再犯錯,更該吸取成功經驗。 3. 失敗並不是不成功,而是在嘗試之後放棄。 4.擁抱失敗,珍惜那些令你感到不愉快的經驗。
1.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放棄繼續學習」
活躍於矽谷的創投家Guy Kawasaki,他最出名的經歷是,曾經擔任蘋果公司的行銷主管(負責塑造蘋果產品的形象)。Kawasaki今年於美國Woodside Priory School畢業致詞,他告訴學生如何才能永不失敗: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成功的反面是失敗,但是他們都說錯了!在真實的世界裡,成功的反面並不是失敗,而是放棄繼續學習。不論在未來的人生裡要做什麼,他只希望學生能拼命達成兩項成果:成功或是繼續學習。
他提到一個例子,在學界裡擁有高成就、學業滿分能夠錄取耶魯、史丹佛等知名大學。就連臉書跟Google都希望這些人能直接放棄大學,去為他們工作。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可以因為自身的優秀,就不需要嘗試新事物、跨出舒適圈。若他們只怕一次的失敗會毀掉自己完美的紀錄,而不想承擔風險繼續去挑戰和學習,那才是真正的失敗。只因你已停止成長與學習!
如果你不是一位高成就者,沒有傲人成就,然後就自暴自棄,這讓人感到非常遺憾。因為你放棄了還沒發揮的潛力,這才是真正的失敗!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放棄學習。如何在未來的人生中避免失敗只有一個方法,只要持續學習,你就不是真正的失敗。Guy Kawasaki希望學生永遠記得一件事:保持學習!繼續成長!
2. 與其期待失敗後不再犯錯,更該吸取成功經驗
新創公司Rype Labs的CEO Sean Kim 曾被提名為加拿大未來傑出的36位創業家之一(Canada’s Next 36 entrepreneurs),並在20歲時就創立五間新創公司,其中Needle更獲得傑出創業獎。但Kim並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他從學校自願退學之後,屢次面臨事業失敗及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從中發現人們常認為的「從失敗中記取教訓」這個觀點其實並不正確。
當你失敗時,即使不再犯相同錯誤,下次也可能會出錯。大部分的人與成功創業家一樣,對於未知感到恐懼,害怕犯錯。但是差別在於有經驗的人知道該怎麼減輕錯誤。
與其失敗後期待自己不會再犯錯,更該吸取過去經驗讓犯錯機率降到最低!
3.失敗並不是不成功,而是在嘗試之後放棄
知名管理顧問及前CNN廣播節目Global Evolution 的主持人JD Messinger 第一次跨行嘗試製作電視實境秀時,沒有任何經驗,在頭三個月失敗地一蹋糊塗。找不到作家、主持人、花掉總預算的了一半,做出來的影片依舊不可用。在經過了5、10、15甚至50次的嘗試後還是行不通,感受到了挫敗。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持續嘗試。在六個月後,他的實境秀成為頻道上的第一名。
他認為失敗並不是不成功,而是在經過許多不成功的嘗試之後放棄。
避免失敗的關鍵在於堅持下去,發現錯誤,並想辦法解決。永遠不要對找出問題投降!
4.擁抱失敗,珍惜那些令你感到不愉快的經驗
美國第一位女性拉丁裔大法官 Sonia Sotomayory在2016羅德島大學畢業典禮,藉由第一次工作面試時被簡單問題難倒的尷尬經驗告訴畢業生,只有自信並不代表你準備好了。
在人生中會有許多感到頓悟的時刻(The Ah-Ha moment)是你第一次得到對自身還有所處世界的洞察,你發現了周遭的事物並不是你原先所想的模樣。而令你感到不愉快的時刻(The Uh-Oh memories)則是發生在自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些什麼的時候。
比起好的經驗,我們可以從那些不怎麼好的經驗中學習到更多。糟糕跟頓悟的時刻都該珍惜,因為所有的錯誤、失敗、尷尬還有失望都是能變得更有智慧的重要元素。
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知道失敗的感覺並不好受。但比起失敗更重要的是,該如何面對失敗,並從中學習、成長,堅持下去!
參考資料:
2. Ten life lessons learned from failure
3. Don’t Quit – Lessons From Failing
4. Sonia Sotomayor Tells Grads To Embrace The Awful ‘Uh-Oh’ Moments
譯者介紹:Sally,一位讀外文的女生。喜歡新奇的事物,也喜歡食物。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忍者,長大後的夢想是希望能到處冒險,用文字記錄每個令人心跳的瞬間。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城大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 促進創新與國際化協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上月23日宣布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HK Tech 300國際大賽),進一步將HK Tech 300計劃的影響力擴展至世界各地。今次大賽將與來自九個國家及城市的11間大學、五間當地商會和初創培育機構合作,多國大學校長及代表當日應邀來港出席典禮,並希望可通過城大的科研及初創生態圈,協助當地初創落地香港,甚至拓展至內地及整個亞洲市場。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港全速邁向AI大時代(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熱門話題,而是真正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巫筆|港AI批閱10萬篇作文
本地人工智能(AI)教育初創「巫筆」,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善假於物」教學研討會,探討生成式AI在中學中文寫作教育的應用。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噴射機械人|全球首款噴射機械人試飛
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經過兩年時間測試,周三(18日)試飛全球首款噴氣動力人形機械人iRonCub3,能夠在離地大約50厘米的高度起飛,並在飛行中保持平衡。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人類資訊保育|新網站收藏「前AI時代」資料
自從人工智能(AI)模型流行,由機器生成的內容在網上泛濫,包括文字、圖像及影片,甚至波及人類的原創作品。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Midjourney|推影片生成模型V1
迪士尼、環球影業等多間影視娛樂企業,上周聯手控告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指其以AI生成多個版權角色的圖像屬侵權行為。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AI漂洗|人扮智能猖獗 訴訟不絕 誇大技術欺瞞 礙行業發展須規管
現今業務若不加上AI元素,好像便趕不上潮流,不過須留意「假AI」帶來「真」風險。
- Posted June 2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