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首席顧問啟示未來(黃岳永)
科技大學昨天邀請到美國白宮前顧問、現任Uber首席顧問David Plouffe出席講座,分享「Uber式遠見」。這家召車軟件公司成立以來縱橫全球,惟在某些地區的發展卻停滯不前,例如香港和日本仍是鐵板一塊(David周三就向日本游說),不願意接納Uber;至於中國內地及新加坡則願意尋求合作。賺錢當然是大事,但David重申,他們希望透過共享車輛減少對私家車的需求,從而改善空氣質素,以及減少停車場佔用的空間。
David指出,每年死於車禍的人數比乳癌身亡還要多,當中又以年輕人佔多數。不過調查顯示,已有10%千禧世代因為有Uber而不打算買車,故相信Uber可減少車禍死傷數字。不管你信不信,Uber的確改變了大家對交通工具的印象,為市場提供更多選擇,或者亦開始解決到某些社會問題。
科技創造人類選擇權
「選擇」是科技為人類帶來的最大貢獻。因為有燈,人類可以選擇任何時候工作或休息;因為有電話,人類可選擇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與任何人溝通;因為有車輛,人類可選擇在不同地方生活;因為有網絡,人類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選擇學習任何知識。做人最怕活在枷鎖中,沒有自由,沒有選擇,而科技正是我們的出路。
不過,創新科技不應盲目向前 ,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必須應用到生活當中才可發光發熱。我們不可一味追求高科技,卻忘記要解決什麼問題。例如各地政府也很喜歡的「智慧城市」,目的不在於把所有資料和服務電子化,而是利用科技為市民帶來更多選擇。我們可利用科技從民間汲取智慧,開放數據給每一個公民,賦予他們能力與權力創造自己的城市。又可利用電召車、網購、智能政府服務等,讓市民享受更彈性的服務,充分掌握自己的時間。科技讓市民有機會由下而上挑戰現狀,令每個人都享有話語權,成為城市的主人。
投身科技,所為何事?與其默默沉思,不如放手嘗試,試着用科技解決目前一切障礙,闖出生天!各位科技人,千萬不要怕被指摘為「破壞性」、「攪屎棍」,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讚賞!我們本來就是既得利益者、陳舊體制的敵人,也是他們的推動力。席間有觀眾問及Uber對的士司機生計造成的影響,David直言:「某程度上,我們的確與的士行業互相競爭,但這代表他們也需要像其他行業一樣勇於創新。」破壞現狀不一定是壞事,先破而後立,科技人有義務為世界提供更多選擇,這個選擇就是「前進」,就是「未來」。科技能令生活變好。科技人,你也能夠令城市和社會變得更好!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家用機械人能取代外傭?(鄧淑明博士)
這陣子周遭都有朋友談論人形機械人的發展,有朋友正計劃訂購一部家用人形機械人取代外傭,問我是否可行。
- Posted November 27, 2025
- 0
-
記憶體缺貨|需求持續緊張 一個月炒貴逾倍
全球科企搶建人工智能(AI)數據中心,對記憶體(RAM)的需求持續緊張,其定價達到令人咋舌地步。不少打算聖誕假期「砌機」的用戶,已對炒價飛漲感到「切膚之痛」。
- Posted November 27, 2025
- 0
-
本地科研成果|城大晶片封裝新材料 明年投產
人工智能(AI)、高效能運算(HPC)及5G通訊等技術發展迅速,業界對晶片效能及可靠性的要求日漸提高。香港城市大學系統工程學系馮憲平教授領導團隊,早前獲「產學研1+計劃」撥款資助,旨在解決三維積體電路(3DIC)半導體晶片封裝中的金屬化挑戰。
- Posted November 27, 2025
- 0
-
AI審查論文|吳恩達研AI審查論文系統
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最近發布一款全新的「智能審稿者」系統,用於審查研究論文。
- Posted November 27, 2025
- 0
-
麥肯錫報告|AI代理勝任美44%工作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新一份報告指出,雖然人工智能(AI)在技術理論上,能夠自動化大約57%美國工作時數,但這數字反映技術在任務層面的潛力,並非必然取代大量工作。
- Posted November 27, 2025
- 0
-
阿里雲|「百萬Token」助企業開發AI 港業務雙位數增長 續加碼擴建
阿里巴巴(09988)最新財報顯示,雲業務交出亮眼成績表,財政年度第二季(截至9月底)收入按年增長34%,錄得398億元人民幣。
- Posted November 27, 2025
- 0
-
AI輔助醫療 減人為失誤(車品覺)
試想像一下,如果醫療文檔不再純粹是冰冷的檔案,而是能主動發出預警、優化流程的智能夥伴,而人工智能(AI)正把這願景變為現實。
- Posted November 26,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