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業城市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對今年的《施政報告》,我有以下幾項建議:
智慧環境:拓展地下空間
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香港要實現2030零碳排的目標,推廣「易行城市」,應像日本和南韓般開發地下空間,冬暖夏涼更能鼓勵市民安步當車。
立法會秘書處報告指出,本港過去對此已多次研究,例如2015年就尖沙咀西、銅鑼灣與跑馬地及金鐘/灣仔等地區,進行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而尖沙咀西地下空間發展計劃更擬於九龍公園地底建造5層空間,用作多元化社區用途,惟一直未有進展。
主要障礙之一是海外日漸流行的三維(3D)地底環境地圖及模型,香港仍未廣泛應用。由於缺乏包括基岩、土質狀況、隧道和淺層地下公用設施的全面數據庫,或稱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政府難以制定宏觀規劃,故此浪費了拓展珍貴巿區資源的機會,現屆政府應予糾正。
智慧經濟:
•持續投資科研
過去5年,政府把研究和發展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由0.74%上升至0.99%,但仍遠遠落後於以色列的4.94%(2018年)、深圳的5.46%(2020年)。
我們要在創科領域有所突破,研發的投資不單要持之以恒,更要加大力度。因此寄望未來把研發經費繼續提升到至少佔GDP的1.5%水平。若不繼續投放資源,我們可能會前功盡廢。
•引進大型科企落戶
去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香港有中央的強大後盾,想把創科佔GDP比重顯著提升並非不可能。
捷徑之一,是仿效美國奧斯汀引進如甲骨文、谷歌、蘋果、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落戶,在短期內促進本地科創產業的生態發展,也可為本地人才提供優質就業機會和吸引國際專才。
•把智慧城市經驗出口東盟
全球智慧城市商機龐大,不同研究機構也預測它的價值以萬億美元計。需求甚殷的,有東盟新興發展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7月預期,東盟五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在新冠疫情後,經濟會急速回升(2023年:5.1%),遠超先進國家(2023年:2.9%)。東盟雖然經濟表現驕人,但基建包括供水、交通、教育、醫療保健亟待改進。
香港智慧城市發展多次得到國際認同,根據2020年度的IESE全球智慧城市排名,香港排第10名,包括科技基建應用(全球稱冠)、人力資源(全球第13),這些經驗可轉化成產業,出口到外地,為本地人才創造優質就業機會。
《施政報告》建議(二)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