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視給創業者的教訓:「禍去禍來因自招」
本文作者鍾偉耀為群眾集資產品銷售平台Lifeplus.hk創辦人。於港大畢業後曾任4As廣告公司及香港電台負責公關宣傳工作,2013年聯同3位中學同學創辦Lifeplus.hk – 群眾集資產品銷售平台,豐富港人生活體驗,亦讓消費者擁有真正選擇權。Lifeplus亦是Google與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合辦的「EYE年輕創業家計劃」中成功晉級的40隊創業團隊之一。
亞洲電視的股權轉讓及續牌風波,形勢每日新鮮,各方傳聞不絕,媒體大量引述「消息人士」,有網民直言「看新聞比看電視劇更精彩」;在政府公佈不予亞洲電視續牌前的24小時,更是風雲突變,新聞焦點可謂每小時都不停在轉,由亞視新聞部於傍晚六時揭開序幕,直至第二天傍晚的政府記者會,一切才塵埃落定。
亞視捱得過香港58年來大大小小的經濟起跌,面對強勢的無綫電視,一直打「逆境波」仍站得住腳,最終卻是敗給自己的大股東。創業者可以在如此戲劇化的一事中,得到甚麼教訓呢?
「小心選擇合伙人及投資者」
亞視的業務率涉政治層面、公共資源及社會利益,情況或許與大部分的Startup都不盡相似,但它著實是提醒了所有創業者兩個最基本的要點:「小心選擇合伙人及投資者」、「做好自己的產品」。
亞視經營不善的問題雖一直存在,然而今次事件的「導火線」卻是源於幾位主要股東查懋聲、蔡衍明、王征等的股權爭議,迫使高等法院介入。當中的詳細情節在此不贅,概括而言就是合伙人之間理念不一致、又缺乏信任,令公司內耗嚴重,要大幅改革業務亦舉步為艱。
筆者參加過許多創業講座、參觀交流團等,每到問答環境都總有準備創業者舉手問道「應如何找到合適的合伙人」。最簡單的自然是考慮技能、經驗、人脈等能否相應配合,但更重要的就是對業務發展的長遠理念是否一致、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最理想的情況下,合伙人之間基於對未來同樣的願景,加上默契和信任,即使將來遇上各種困難,都能齊心合力面對挑戰,而非各懷鬼胎、互相猜忌。
曾聽過Arbor Ventures創辦人Melissa Guzy說「沒有所謂的『完美團隊』,只有『合得來的團隊』。(There is nothing called “a perfect team”, but just “a working team”.)」,這大概就是最簡單直截的解說。
創業者不應急急接受資金
如果幾位合伙人之間本身有感情基礎,好像筆者年前與三位好友創辦Lifeplus.hk時,大家都是相識十幾年知己,「信任」的間題自然來得簡單;不然有好些創業者也可能如王家衛式的「一見如故」、相信「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這情形,合伙人之間亦可先行就一些長遠而敏感的問題達成協議,例如:若有創辦人想轉賣股份或退出業務,其股權的安排為何?其他股東是否有優先收購權?若將來決策上有重大分歧,各方的處理方法為何?這都可以有效避免重蹈亞洲電視的覆轍。同樣的原理亦適用於找尋投資者,創業者不應被「注資」、「入股」等字眼吸引而急急接受資金,應要小心考慮雙方的理念、誠信以及專長,別忘了王征於亞視的身份正正就是「主要投資者」。
國外的創業資訊網站有一句諷刺現今創業生態的戲言,大約意思是「世上有兩種Startup:一種的目標顧客是消費者,做好產品去賺錢;另一種的目標顧客是投資者,以天花亂墜的概念,吸引他人入股並以此賺錢」。亞視近年的行為彷彿就是後者,製作不合社會大眾口味的節目(後期更停止自家製作),恃其獨特的政治地位,只等待被收購或入股。
當然,市場上確實有部分公司,包括部分創業者能以此模式生存,但終究都難得持久。聞名矽谷的Guy Kawasaki在一次演講中講到,如果分析歷史,最成功的Startup往往就是「兩位工程師在車房,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產品」。同樣地,創業者亦不應終日以被注資為目標,應專注做好自己的產品及服務,建立穩定的客戶群;試想像如果亞洲電視能製作有質素的節目,擁有相當觀眾群,即使不一定有豐厚盈利,只要能其收入能維持基本製作薪金等支出,相信尋找「白武士」亦會容易得多。
2009年的農曆年初三(1月28日),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在車公廟求得27籤,籤文寫道:「君不須防人不肖,眼前鬼卒皆為妖,秦王徒把長城築,禍去禍來因自招。」翌日,蔡衍明入股亞視,其協議造就日後的股權風波。2012年時值亞視55周年,該公司把《萬里長城永不倒》定為台歌。2015年的今天,「長城」沒落,結果正是「禍去禍來因自招」。這次不但給它的幾位投資者上了寶貴一課,也叫各創業者引以為戒。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輸入好數據 為AI把關(湛家揚博士)
最近我遇見了一位來自美國矽谷的數據管理專家,了解他們的高級數據管理技術,讓我想起自己第一堂關於計算機科學的課。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AI外賣車|武漢試運AI外賣車 送餐更快
中國首批配備「人工智能(AI)大腦」的外賣配送車「智音車」,周一(6月30日)在武漢市漢陽區試運。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電擊提升數學能力|微電刺激大腦 或增數學能力
對不少學生來說,學習數學是一大挑戰。來自英國、美國與加拿大5間大學的聯合團隊進行研究,發現對大腦神經作適當電流刺激,或有助表現較差的學生在數學科成績上取得進步。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AI釣魚網站|黑客半分鐘生成釣魚網站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開發工具,建立模仿登入頁面的網絡釣魚網站,到底需要多少時間完成?答案是最快30秒就搞定。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Meta挖角事件|阿爾特曼斥Meta挖角可惡
美國科技巨擘Meta為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MSL),不惜以「銀彈攻勢」搶奪人工智能(AI)人才,近日至少從OpenAI挖走7位研究人員。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防AI盜內容|Cloudflare防AI爬蟲盜內容 助網站落閘報價 付款始可抓取資訊
美國網絡安全公司Cloudflare宣布把7月1日定為「內容獨立日」,並提出一系列措施協助網站阻止AI公司任意抓取資訊,讓網絡出版商或創作人能為自家內容爭取合理報酬。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科技重塑急診的未來(鄧淑明博士)
有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急診科數據市場規模約為10.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至20.1億美元(約156.78億港元),反映急症服務的需求有明顯上升。為緩解急症室的負荷,科技成為關鍵突破口。
- Posted July 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