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想等到2046」 80後搞港產美食車
原文刊於《信報》的「中小企動態」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銳意引入美食車(Food Truck),正當外界對此抽水、揶揄聲不絕之際,80後Siky一早已設計好港產美食車!適逢財爺亦有此意,他一不做、二不休,決定着手裝嵌,並與投資者Simon成立香港美食車協會,「我哋唔想坐喺度等,等到2046年。」
造價百萬?「20萬搞掂」
Siky只花兩個月時間,將SUZUKI迷你小貨車,變身成配備太陽能系統、可安裝雪櫃、冷氣等設備的流動美食車。財爺曾指出一架美食車造價70至100萬元,對此,Siky信心十足的表示,「唔使搞咁多嘢,20萬內一定搞掂。」
由對美食車造價預算差距,可見政府對美食車概念資訊仍然不足。Siky坦言,諸如日本、台灣以至泰國,均有明文規定監管,但偏偏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連基本的監管都無,政策落後,「既然冇一套指引我點行,咁咪用現行法例容許嘅做住先囉。」
扭盡六壬避法例紅線
消防條例指行車不可用明火,機電署講明不准用石油汽,如是者,Siky設計的美食車只可用電爐;再者,一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早前所講,食物製造廠牌照規定要在固定地點營運,美食車不可流動經營。為繞過牌照限制,目前協會只接私人派對、學校生意。雖然未來美食車會走上街頭,面對公眾,但同樣基於法例問題,食物只可供免費派發。
香港人擅於變通,Siky與Simon扭盡六壬,避開法例上的紅線,希望由零開始、合法地推出美食車,目的只為開拓一個藍海。Simon指出,美食車絕對有得做,一來香港租金癲價,小商戶難做,美食車設計零活,今日賣熱狗、明日可賣車仔麵,因地制宜,令小商家轉身更快。「我哋唔需要喺旺區同人爭客,好似工業邨咁,周圍咩都冇,我哋就可以提供服務。」美食車正正可在有需求,但欠供應的偏遠地方找到生存空間。他又指出,「我哋唔係想支配個市場,只係想幫政府開路,令佢哋有多啲數據可以參考。」
太陽能運作 服務一條龍
目前美食車已出動過四次,兩人認為反應理想,亦正接觸多間餐廳及機構,未來有機會與一間大型連鎖食肆展開合作。
Simon指出,美食車一來純由港人設計,二來配合太陽能運作,對不少推崇環保理念的機構或非牟利團體特別有吸引力。
營運模式方面,香港美食車協會將提供一條龍服務,由美食車租賃,到食物原材料供應協調都可包辦。Simon又表示,已接洽美國的美食車營運商,知道對方對中港市場虎視眈眈,並希望將品牌引入。Siky設計的美食車,將會成為先頭部隊,希望收集更多數據後,為該公司作為參考,以商討更大的合作空間。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飛速增長 須調整擴張戰略(車品覺)
近期,某知名雲計算巨頭宣布放緩部分人工智能(AI)數據中心項目,其中包括美國俄亥俄州中部10億美元的3個數據中心園區建設計劃。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
-
AI作弊系統|輟學生誓言欺騙一切 AI作弊系統吸4134萬
現年21歲的Roy Lee在網上爆紅,始於他開發一套人工智能(AI)作弊系統,聲稱破解科企的技術面試,惟未幾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除。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
-
HKICT|比賽7.14截止報名
2025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HKICT Awards 2025)即日起接受報名,截止日期為今年7月14日。活動由數字政策辦公室舉辦,由8個本地業界組織及專業團體籌辦。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
-
移民創辦人|AI 50強美企 六成由移民創立
《福布斯》早前公布2025年「人工智能50強」(AI 50)榜單,當地智庫進步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gress)分析後發現,有42間屬於美國的AI公司,當中有25間(相當於60%)由移民創立或共同創立。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
-
AI立法|阿聯酋擬用AI立法創先河
阿聯酋計劃使用人工智能(AI)立法及審查、修改現行法例,預計可提高立法速度70%,將成為世界上首個實行AI立法的國家。上周當地批准成立新內閣部門「監管情報辦公室」,以監督AI立法的進度。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
-
AI起底|OpenAI o3恐淪為起底工具
社交平台X有網民發現,o3尤其擅長針對相片的蛛絲馬跡,推斷城市、地標,甚至場所的可能地點,更會列出推理背後的理據,例如代表特定國家的某種顏色車牌、標誌上的特定語言或書寫風格等。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
-
GenAI|九成早期使用者已享回報 IT網安客服三大類 應用比率最高
美國雲端數據庫服務商Snowflak與企業策略集團合作,近日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根本投資回報率》全球研究報告,在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1月10日期間,在全球9個國家調查3300多個組織,最後收到1900名商業及資訊科技(IT)高層的意見。
- Posted April 2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