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AI團隊的核心要素(郭德偉)
本文作者郭德偉(Andy Kwok),為數據及人工智能素養協會 (DALA)資深創會會員 兼 OpenCertHub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為《EJTech》撰寫專欄
踏入2025年,企業之間的競爭陸續轉移至人工智能的競賽。透過人工智能模型的協助,優化客戶服務質素及縮短工作流程極為普遍。Gartner 最新研究顯示,到2028年,33%的企業軟體將包含代理型AI功能(Agentic AI),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推展至一個新景地。
假若企業想利用人工智能突圍而出,單憑盲目追求極致的AI大模型並非上策,更重要的是如何構建高效的AI團隊,將AI技術適度融入企業策略之中,創造獨家的企業價值。從市場發展所見,企業管理層在規劃AI團隊的發展藍圖時,重點涵蓋三大核心要素,當中包括:AI素養(AI Literacy)、AI思維(AI Mindset)和人機協作(Human-AI Collaboration)。 這些要素能幫助企業系統性地建立具備創新力和執行力的AI團隊,並孕育以AI驅動創新的企業文化,增強機構的競爭力。

從AI素養到人機協作
以上三個要素相互關聯、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了AI團隊建設的基礎框架。企業只有在這三方面均衡發展,才能真正釋放人工智能的商業價值。
- AI 素養 (AI Literacy):團隊的能力基石
AI素養是指企業員工理解、評估和有效使用AI技術的能力基礎。它不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表面認識,甚至AI基本原理(如機器學習、數據驅動)與限制;既能操作AI工具解決實際問題並判斷其適用性。當中不乏意識資料隱私、演算法偏見、遵循倫理規範等。其核心是培養人機協作中的理性決策力,以因應AI驅動的變革。高AI素養的員工能夠更有效地利用AI工具,實現更高水平的生產力提升。
- AI 思維(AI Mindset):企業的文化基因
AI思維是指在企業文化中培養擁抱實驗、持續學習和數據驅動決策的認知方向。與AI素養側重知識和技能不同,AI思維關注的是價值觀、信念和行為規範。採用人工智能技術並不是人有我有的態度,而是從企業的戰略角度出發,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幫助完成有價值的目標。建立AI思維更有助團隊理解應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原則,以正確觀念及低風險模式與 AI協作。若團隊同時兼備數據思維(Data Mindset),將可更有效串連人工智能的優勢,提升整體的解難及創新能力。
- 人機協作 (Human-AI Collaboration):團隊效能的關鍵槓桿
人機協作是指設計和優化人類與 AI之間的互動模式,使兩者能夠互補優勢,實現整體效能最大化。員工與 AI 協作顯著減少了工作量,從而鼓勵更多主動性的思考,為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製造新的價值。人機協作模式在職場上現時多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工具作為助手(AI as Assistant),恊助處理文書內容為主要任務。由人類提出問題給AI思考作答這種單向性運作為主。未來人機協作將會逐步邁向「思考拍檔(AI as Thought Partner)」的模式。AI反成主動方透過有序題問帶領人類思考問題核心,協助人類尋找具創意的解決方法。
另外在人機協作中,信任建立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員工需要理解AI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才能建立適當的信任水平。過度信任可能導致盲目跟隨AI建議,而信任不足則無法發揮AI的潛力。AI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員工AI素養越高,越能夠有效校準對AI的信任水平。無論如何,緊記在任何協作情況下,人類角色必需為掌控決策的一方,堅守「Human in the loop(HITL)」的原則。不要貪一時方便,而將決定權交給AI處理。

由上而下塑造AI文化
要建立內部文化配合AI發展,企業管理層的堅定承諾至關重要。僅靠開放AI使用權限給員工遠遠不夠,還需要配套完善的支持體系,包括系統化培訓、設立標杆榜樣,以及高層持續的實際參與和引領。管理層不應只停留於言辭,更應以身作則,親自參與AI工具的試用和推廣,才可真正賦能員工。
針對不同崗位和職級,員工所需的AI知識與技能有所不同,同時亦應了解AI的限制與風險。因此具結構化、分層次、及以產出AI應用案例為主的賦能培訓計劃尤為有效。除此以外,企業還需營造包容錯誤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AI應用是一個持續試驗和優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業應鼓勵員工提出創新想法,並為小型實驗項目提供所需資源,讓創新和學習成為常態。
整體而言,構建高效的AI團隊需要在AI素養、AI思維和人機協作這三個維度上協同發力。AI素養為企業成員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AI思維創造了有利於AI應用的文化環境;而優化的人機協作設計則確保人類和AI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三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企業AI能力的核心支柱。

更多郭德偉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