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AI威脅生計|科企員工吞聲忍氣 美國作家分享案例 揭行內辛酸

By on July 1,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

為提高生產力並降低人手成本,企業大力投資人工智能(AI),職場變動成為焦點,科技行業首當其衝。美國作家麥錢特(Brian Merchant)【下圖】發布專文AI Killed My Job: Tech workers,旨在探討AI如何影響打工仔生計。文章重點分享多間科企如TikTok、Adobe、Google、Dropbox及初創的真實案例,直指AI不但成為裁員藉口,亦以多種方式「扼殺」職能,導致員工失去滿足感、技能貶值、工作品質下降等。

麥錢特發起項目「AI Killed My Job: Tech workers」,旨在探討AI如何影響打工仔生計。(維基百科網上圖片)

TikTok內容審核員被取替

麥錢特接獲大量行家爆料,決定匿名保護消息來源。首個案例與TikTok內容審核員有關,事主2022年8月至2024年4月任職,發現原本由真人錄製的培訓影片,逐漸被AI生成的內容及語音替代。他指出,過去一直需要人工審核員,區分科技無法理解的灰色地帶(例如粗口純粹加強語氣,並非人身攻擊),惟各大社媒大部分內容審核工作,已逐漸被AI技術取代。為使造型更逼真,AI訓練師更加入紋身等擬人化特徵,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另一案例來自軟件開發商Adobe,有公共部門的前員工透露,他本身負責評估機器學習模型,後來調職至生成式AI(GenAI)團隊,發現同事們一反常態,開始在晚上及周末加班。管理層要求開發「萬能機器」,卻放棄自家開發大型語言模型,改為選用OpenAI聊天機械人。他認為這違背其個人道德要求,多次向上司反映,但被敷衍,恥與為伍而「劈炮」。談到現有的新工作,他慨嘆無論公私部門,愈是高層就愈熱中AI,卻愈不懂技術及實際工作內容,員工即使反對,亦不敢組織起來,始終擔心被裁員。

另外有谷歌軟件工程師反映,「任何人都可以編寫程式碼」聽起來不錯,但當大量糟糕的程式碼產出時,就會損害所有人的利益。

谷歌逾25%新程式碼由AI產生

時至今日,谷歌(Google)超過25%新程式碼是由AI產生,再由工程師審閱並接受其建議。該谷歌軟件工程師親眼看到新入行的工程師,不斷在鍵盤按下Tab鍵,接受AI生成的程式碼;部分資深的工程師處理資料建模任務時,亦直接使用建議程式碼而沒有修改。一旦問題蔓延至其他程式碼,日後修復成本將更高,但大家對風險視若無睹,此舉勢將導致軟件質素下降。

AI成權鬥工具 攆走資深前輩

有矽谷硬件初創員工提到,AI如今成為權鬥工具。他以一位行銷總監(CMO)為例,該名CMO在行內擁有數十年豐富經驗,有天公司空降了一位女領導,她在跨職能會議上,多人面前奚落這位資深前輩,揚言ChatGPT模型可取而代之,最終該CMO以「AI效率」名義被炒。此外,美國雲端儲存商Dropbox去年10月裁減兩成員工,一位50歲受影響前工程師稱,他捱過科網泡沫爆破、2008年金融危機及新冠疫情,今次是他經歷的首個科技業寒冬。

不少科企以AI為由裁員,員工淪為AI輸出的審查者,多數人都選擇啞忍。(中通社資料圖片)

麥錢特在文章中分享了15個科技業案例,AI可供撰寫程式碼、生成行銷內容,甚至處理客戶查詢,不少中低階職位變得多餘。科企除了以AI為由裁員,AI亦取代創造性任務(如編程、內容創作),員工淪為AI輸出的審查者。這不但降低工作滿意度,新人因依賴AI而技能退化;軟件充斥低質內容,亦加劇維護的負擔。基於搵工困難或職場壓力,多數人都選擇啞忍,對員工心理健康、職業前景都造成長期影響。

美國作家麥錢特發表文章,分享共15個科技業例子,探討AI如何影響打工仔生計。(路透資料圖片)

人工智能必讀好書

書名:The Hundred-Page Machine Learning Book

作者:Andriy Burkov

簡介:本書被翻譯成11種語言,並獲全球數千間大學使用,它提供現代機器學習的完整教育,並專注於實踐重點。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