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AI時代影像真假難分(林國誠)

By on November 14, 2025

本文作者林國誠,為香港電訊個人業務行政總裁,為《信報》撰寫專欄「五次元」。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影片,正以驚人速度席捲全球,社交媒體上充斥真假難辨的影像。從Sora、Runway到Pika,甚至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都能一鍵生成擬真影片。街頭喧囂、新聞現場、戰爭畫面,甚至名人「發言」,都能憑空出現。鏡頭裏的光影、人物表情與聲線幾乎無懈可擊,當假影像能如此「真」,真實反而變得脆弱。

從Sora、Runway到Pika,甚至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都能一鍵生成擬真影片。(法新社資料圖片)

在AI影片盛行的時代,「眼見為實」已不再可靠。人類天生相信所見畫面,而影像的說服力遠超文字。如今,一段AI生成的「記者報道」或「災難現場」影片,能在數分鐘內獲數百萬人轉發。當真假界線被演算法抹平,輿論方向也可能受「幻覺」牽引。

然而,生成式影片並非全然負面,它為創作者帶來更自由的想像空間,讓有限資源也能實現理想畫面,並為教育與藝術開創新形式。不過,在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判斷所見?

第一步,可觀察影片是否帶有水印或標記。若畫面角落發現「Sora」或「Pika」等字樣,代表影片由生成式AI製作;部分作品還會標示「AI-generated」或「Created with Runway」,這些都是辨識線索。其次,細看畫面人物的手指比例是否異常、陰影方向是否一致、表情是否過於流暢。AI影片往往「太完美」,而真實世界總帶着些許不協調,那份不完美,正是真相留下的痕跡。

聲音同樣能透露端倪。AI合成語音雖自然,但往往缺乏情感起伏,節奏過於規律或語氣突兀。此外,可查閱影片來源與上傳日期,若無法追溯拍攝者或出處,可信度自然要降低。

要真正應對這股浪潮,光靠個人判斷仍不足。相關機構與AI科技公司,應該合作推動數碼水印與內容溯源制度,要求生成影片標註來源,建立透明防偽機制。同時,媒體與教育界也需要加強媒體識讀教育,培養公眾查證與懷疑的能力。唯有如此,社會信任才不會被演算法吞噬。

生成式AI影片讓世界更精采,也更危險。當影像可以被隨意創造,真實便不再自然而存在,而成為需要被守護的價值。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在熒幕前看到任何畫面,都必須多問一句:「這是真的嗎?」而這份懷疑,正是人類面對幻象時最後的清醒。

更多林國誠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