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1賽車看大數據(車品覺)
你看過F1一級方程式比賽嗎?十多輛價值近億元的賽車,以每小時超過200公里的速度在賽場上狂飆。不過,大家幾乎沒有注意到,比賽的輸贏不止視乎車手表現,還有整個車隊的功勞,更跟車隊工作人員們裝滿車上的感測器大有關係。
車隊人員會把感測器安裝在賽車的底盤、每個輪胎處,以及整個引擎中。他們利用各種感測器來測量動力效率、制動系統的溫度、胎壓、車輪有否打滑、是否有轉向危險等種種問題。例如連結懸架上的感測器,負責測量車速及風速對賽車的影響。
除了車體,感測器還收集了車手的行為數據,包括方向盤的轉動情況、踏板與加減速度的比率。這些感測器捕捉到的數據,都會在毫秒之間反映「人、車、路」的情況,作為車隊工程師們的參考依據。
「人機協作」靠集體智慧
F1方程式賽車是物聯網時代的最佳實戰例子。著名英國車隊麥拿倫(McLaren)充分利用感測器,根據以往收集回來的數據,針對不同賽道製造出匹配的賽車。車隊最初會使用3D打印技術做出賽車模型,並把模型用於風洞測試,改進設計後再用碳素纖維技術,製作真車進行賽道測試;在整個過程中,車上的每一個設計都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上。
F1比賽風雲變幻,每個車隊都會充分利用極大量級的、從感測器採集回來的即時數據,在瞬息間分析出勝敗關鍵的決策。例如車隊何時更換輪胎?什麼時候是最好的加油時機?車手彎道超車的機會點在哪裏?這些決定都並非靠直覺,它們都由數據來說話。
當然,對普通觀眾來說,在場上最關注的肯定是每位賽車手。可是觀眾們不知道,在工程師眼裏,賽車手本身往往也是捕捉數據最好的一個感測器。對車隊來說,若能同時掌握車手的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態,這不是接近古人說的「天人合一」嗎?這亦成為「人機協作」的一個極佳例子,讓機器和人能做最自己最擅長的事。
巨變在前,然而大多數人依舊認為,現有的穩定發展模式運轉良好,只有當發覺事實並非如此後,才會知道為時已晚。多數公司或個人還妄想通過規劃,確保未來獲得穩定經濟收益。從賽車的例子學習,我們過去的世界觀已經劇變,光靠個人的努力絕非取勝之道,從大數據到大決策,其實是集體智慧的大成;明白到不確定性後,有助我們更理解什麼是有序。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代孕機器人|全球首款料一年內面世 技術突破與倫理爭議並存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正於北京舉行,市場傳出,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張其峰領銜的科研團隊,正研發全球首款配備「人工子宮」的仿人機器人,能夠模擬真人從受孕至十月懷胎直至分娩的全過程,售價預計不逾人民幣10萬元,並有望在一年內推出。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
-
AI×AR眼鏡 革新智慧生活(林國誠)
智能手機雖已極為普及,但筆者認為,未來將迎來一次重大轉變。隨着AI與AR技術日漸成熟,智能眼鏡有潛力成為下一波人人擁有的產品,將互動資訊直接呈現在眼前,再次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
-
Figure AI機械人|美機械人懂自動摺毛巾
毛巾質地柔軟,沒有固定形狀,摺疊時容易起皺或纏結。如此沒特定幾何形狀可記住,也沒有單一「正確」抓握點,對人形機械人甚具挑戰。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
-
科企職場文化|OpenAI新丁派心得 面試要謙虛
一位剛加入OpenAI的資深研究員奧菲斯登(Bas van Opheusden),近日在社交平台X公開長達8頁的求職技巧,講解如何在人工智能(AI)職位面試脫穎而出。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
-
內地AI用量增|內地日均詞元消耗破30萬億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舉行記者會,介紹「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成就。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國內多數模型使用的中文資料佔比已超過60%,有的模型已達到80%。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
-
警惕AI控制人類|AI教父倡智能系統植入母性
被稱為「人工智能(AI)教父」、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辛頓(Geoffrey Hinton),日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Ai4會議上警告,未來AI系統或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以糖果賄賂3歲小孩般」輕易控制人類。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
-
天價搶人才|Meta天價搶人 舊部不滿謀「劈炮」
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投入巨資以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不惜以10倍至50倍的薪酬搶人才,此舉引起Meta一些現有AI研究人員,特別是生成式AI團隊的不和,部分人更威脅要跳槽。
- Posted August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