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為專利忍手不出論文 首創眼底照分析中風機會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團隊較大、數據較多又如何?你的分析未必有我的Smart!」徐仲鍈自信其產品不遜科技巨擘。(蕭瑩盈攝)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徐仲鍈兩年前創辦了Health View Bioanalytic,重點項目為全球首創的自動分析中風風險系統,而且適用於糖尿病和認知障礙症評估。作為一位創業的學者,既要寫論文,又要推銷產品,堪稱大忙人的他幽自己一默說:「愈多商業經驗愈好,至少給學生的意見不會太離地。」
徐仲鍈是生物統計學專家,有豐富臨床測試經驗,亦擅長大數據分析。他與團隊研發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ARIA),只需以攝影機為眼底血管拍照(簡稱眼底相),上載到雲端伺服器後,5分鐘內便可計算到一個分數,反映中風機率的高低。
「不少人以為大數據是王道,惟他們忘了背後最重要的是分析。有幾萬張眼底相又如何?分析精準才是重點。」徐仲鍈指出,眼睛的血管與大腦相連,觀察血管收窄、分叉角度異常等特徵,便能評估腦血管的狀況,以及中風、糖尿病、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無痛檢查大眾化
醫學界提倡Health Promotion(健康促進),幫助人加強管理健康,藉此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ARIA的條件有利實現這目標,以拍攝眼底相的儀器為例,一般眼鏡店也具備此設施;加上系統操作簡單,視光師亦懂得使用。
除了跟連鎖眼鏡店合作,ARIA價錢方面亦大眾化,每次收費約1000元,比磁力共振(MRI)或電腦掃描(CT Scan)每次收費數千元便宜得多。因此,能以低成本把「治未病」的訊息帶到社區。
徐仲鍈認為,「不用抽血,沒有輻射問題,就算經常做評估,亦不會傷害身體。這些優點都能鼓勵諱疾忌醫的人,做多點身體檢查。」
ARIA的作用是風險評估,無法診斷病症,但用戶獲悉自己是中風高危人士後,可做進一步的檢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從而對症下藥,「如戒除煙酒,不費一文就能扭轉人生。在避免中風造成的經濟損失,如身體永久損傷,以致無法工作等,ARIA的效益很大。」

接收眼底相後,系統運用其演算法評估用戶的中風風險,準確度達九成。(蕭瑩盈攝)
先發表研究易被抄
創業不是童話,本身為教授的徐仲鍈,更感如履薄冰。2007年,他加入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有感對創業所知有限,不足以幫助學生裝備彈藥,「我要做負責任的教授,我要創業」的主意驀然而生,但很快他就按下念頭,「那時大學不鼓勵教授有副業,辭職創業,妻兒怎辦?」
而且,生物統計學並非應用科學,很少教授為此類分析數據的研究註冊專利。沒有專利,科研產品不易獲得市場認受。
中大化學病理學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在2008年請徐仲鍈解決科研上的統計學問題,後來該科研取得專利,分析亦成為專利一部分。這經驗令徐仲鍈有很大的啟發,「原來不只應用科學,近似數學的研究亦能取得專利。」時至2012年,他眼見ARIA成熟,遂申請專利,終於至2014年在美國成功取得。
2014年機會來了,創新科技署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徐仲鍈靜觀其變,見其他教授創業後安然無恙,遂於同年底申請該計劃,2015年獲批資助,進駐科學園,成為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一員。
大學容許教職員開公司,惟影響晉升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卻仍偏重於論文的發表。徐仲鍈經驗之談,教授要創業,手上須有大量科研成果,然後策略性地發表論文(出紙)。逐步實現KPI之餘,另外亦要留一手,忍着不出紙,為註冊專利及產品「落地」鋪路。「以眼底相為例,如當初先出紙,便成了Prior Art(現有技術)。已發表的研究不能申請專利,亦容易被抄襲。內地很快賣到成行成市,真貨假貨都跟你競爭,最終Health Promotion會變質。」
期望投資者勿賺盡
為了開拓市場和人脈,徐仲鍈事事親力親為,寫商業計劃書,擺招商攤子,向潛在投資者推銷產品,「原來推銷跟演講是兩回事,初時我一股腦兒介紹產品和願景,但投資者最想知的是賺錢方式、幾時回本。」
ARIA從2016年推出至今,已有6000多人次使用,並取得台灣及內地專利。去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為300名職業司機測試ARIA,結果發現他們患有中度中風風險的比例,較一般社區人士高出2.28倍,成功吸引社會各界關注。產品漸見成績,他雄心壯志,要把ARIA推行至全世界,造福貧苦大眾。可惜,不少潛在投資者打退堂鼓,覺得無巨利可圖。
「怪不得他們,然而賺錢之餘,是否也能考慮Social Impact呢?其實不用賺太多錢,賺足夠的錢,不就可以了嗎?」徐仲鍈說,招牌的哈哈笑聲又再迴盪。
採訪、攝影:蕭瑩盈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AI令人盲目自信?|聲稱更懂AI者 易過分自信
心理學上有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指技術最差的人往往嚴重高估自己的能力,真正有天賦的人卻意識不到自身才能。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Canva新系統|整合AI工具
澳洲設計平台Canva在網站介紹,正式推出全新人工智能(AI)工具「創意作業系統」,以統稱其各種特定任務工具、驅動這些工具的AI,以及更廣泛的平台介面,能夠自動產生體現品牌顏色、字體、基調及風格的設計。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Smart Sensing|人臉模糊化處理保障私隱
Smart Sensing首席執行官鄧建國強調,在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人流統計系統下,邊緣裝置一旦完成AI計算,只會保留時間、地點與人數等數值,系統只會回傳統計結果到雲端,毋須保存拍攝影像。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Smart Sensing|物聯網配AI監控人流 高效省成本 Smart Sensing展覽實測 僅需簡單硬件
近年業界探索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方案,意指在物聯網(IoT)系統追加人工智能(AI),讓邊緣裝置不僅連接與收集資料,還能協助分析或決策。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