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App網上度身造靚衫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徐艷萍透過新科技,為用戶訂製個人化時裝。(蕭瑩盈攝)
工廠大量生產的時裝,令講求手藝的老師傅在電商世代的營商空間更狹窄。北京出生的徐艷萍為了改變庫存成本高、產品物料浪費等問題,3年前決心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創辦Fashion Tech平台;更自家研發網上量身度尺技術,為用戶訂製個人化時裝,減少粗製濫造,試行新零售體驗。
倡個人化減粗製濫造
徐艷萍現年56歲,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畢業,接着到美國修讀碩士,其後在香港加入投資銀行,曾任職高盛及瑞銀集團分析師、基金管理人,擁有超過20年金融投資及管理經驗。徐艷萍須經常出席大小宴會,但因工作太繁忙,倉卒間往往買了不合身的華美衣服,令她感到無奈。
她不諱言:「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很易買下大批不合身的衣服;加上時裝品牌及零售加快潮流汰換的速度,令消費者一窩蜂追逐平靚正及最新款的速食時裝,但他們往往是一時之快,卻穿不到這麼多衫。結果,一大堆衣服廢棄,非常浪費。」
根據綠色和平的《時尚趨勢及紡織廢棄物研究》,在速食時裝的浪潮下,2000年至2014年,全球衣服製造量翻了兩倍。相比15年前,每年人均購買衣服增加了60%,但保留下來的衣服數量只有以前的一半。除了浪費金錢,亦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Fashion Tech擁全自動技術
速食時裝的營運方程式講求低成本、大批量生產,為爭取競爭優勢,不少製衣工廠設於人工低廉、政策鬆散的國家或地區,生產過程消耗大量水源,不但加入大量化學物質,更排出驚人的溫室氣體,極不環保。徐艷萍指出,「畢竟到了人生這階段,不再純粹為生存。其實大部分問題都能以科技解決。我真想做一點事,改變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不對狀況。」

Fashion Tech會通過自家研發的「相片量身技術」計算尺寸,再利用「智能製版技術」,自動製作該用戶的「個人衣服版型」。(蕭瑩盈攝)
近年網購流行,雖減少速食時裝的資源消耗,惟消費者卻不易買到合身衣服,退貨問題也令電商十分頭痛。在3年前,徐艷萍離開金融界,開發Fashion Tech應用程式(App),既提倡個人化消費,亦減輕浪費資源問題,「製作個人化、合身及多元化的訂製衣服,以新零售思維衝擊及改革行業。」
平台提供多種類別的男女時裝,除上班服、休閒服,還有婚紗、晚宴禮服。 用戶揀選喜歡的品牌及款式後,可用手機App自拍3張個人照片,Fashion Tech會通過自家研發的「相片量身技術」計算尺寸,再利用「智能製版技術」,自動製作該用戶的「個人衣服版型」。
品牌憑版型直接生產,並把訂製好的衣服郵遞到客人府上。舉例,平台早前收到一張訂單,來自歐洲、美國、澳洲的幾名伴娘,以App量身和訂製禮服,禮服後來寄到菲律賓,即新娘籌辦婚禮的地方,稱得上全球化服務的典型例子。
收到客人訂單才生產,可避免事前大量製造,那就毋須囤積貨品,有助減低庫存成本。徐艷萍表示,「我們的網上量身技術可計算客人的尺碼,商戶不用擔心退貨問題,專注製作更優質的衣服;至於消費者,可以便捷地買到稱心的衣服。」
透過訂造衣服標榜個人化的消費體驗,或令用戶不再一味追求速食時裝,以科技逐步加強環保意識。改變行業過度消費的弊端,有助平衡供過於求的市場生態。徐艷萍提到:「不少香港老師傅都有卓越的手藝,但他們一直實體經營,不理解網上的運作。部分人知道電子商貿是大勢所趨,卻由於他們很少上網,無從入手,亦不了解自己的優勢。」
老師傅免費加盟迎新零售
裁縫師現時可零成本加盟平台,利用先進的量身技術在網上吸客。不過仍有些傳統裁縫師堅持人手度身才最準確,拒絕把工序交予電腦,對新零售模式表現抗拒。「但總要走出這步,政府應支持他們,讓他們趕上新時代。」Fashion Tech特地派年輕團隊跟裁縫師溝通,向他們分享成功的訂單例子,讓他們明白科技帶來的好處。
「九十後」教「四十後」上網,有代溝嗎?徐艷萍點頭說,「香港人才很多,擁有豐富經驗、做事勤奮又高效率,可惜沒抓住Internet Plus(互聯網+)的機遇。」內地的傳統工藝老匠人,跟香港一樣,也面對新零售衝擊,但接受能力卻強得多。「(學習電商)快上手,一來他們知道不能拒抗,二來慣用智能手機、電子支付,能夠適應電商模式,亦很有創造力。」
徐艷萍透露,現時Fashion Tech約有8萬用戶,未來將不斷加強人工智能(AI)等技術,打造包括智能衣櫃的一站式服務。用戶只須輸入時間、天氣、場合,平台以AI運算後,就可建議合適的穿搭。此外,品牌亦計劃開設實體體驗店,供駐場造型師提供衣着建議,指導客戶創作個人配搭,從而帶動網上業務。
採訪、撰文:蕭瑩盈

用戶在手機上傳三張個人照片後,網上度身技術會測量其個人尺碼。(資料圖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當語音通話變防騙戰場(林國誠)
語音電話本應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如今卻淪為考驗人性的信任陷阱。現今騙徒已非昔日單靠陌生號碼與生硬話術的「吳下阿蒙」,他們懂得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偽冒號碼及模擬語音,精準地在不同時段鎖定特定人群發動攻擊。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
本地創科動態|理大倡分散式練AI 勁省能源
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PAAI)研究團隊,提出「協作式生成人工智能」模式,把人工智能(AI)訓練從傳統的集中式轉向分散式,大幅降低訓練成本、保障數據私隱及打破資源壁壘。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
叫停超級智能|3200名人聯署 叫停研發超智能
被譽為現代「人工智能(AI)教父」的科學家班吉歐(Yoshua Bengio)及辛頓(Geoffrey Hinton)、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等全球逾3200多名公眾人物聯署一份聲明,呼籲各界立即暫停研發「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
亞馬遜AI眼鏡|北美地區司機試用 加快送貨
亞馬遜(Amazon)為北美地區的送貨司機試用最新研發的人工智能(AI)眼鏡,他們毋須手持手機,即可掃描包裹、遵循路線指引,以及獲取送達證明,並顯示視線範圍的危險訊息,解放雙手以縮短每次送貨時間。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
DeepSeek新光學技術|有效壓縮長文本
內地科企深度求索(DeepSeek,DS)日前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開源旗下一項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但它實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非但希望協助處理文件,更是打算探索如何突破人工智能(AI)記憶樽頸。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
谷歌量子晶片|快最強電腦萬倍
Alphabet旗下量子人工智能部門Google Quantum AI,周三(22日)在科學期刊《自然》發表論文,介紹Willow量子晶片運算的重大突破。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
生產力局調查報告|九成港企職員 日常工作用AI 應用趨勢調查 客服和分析數據佔多
為了探討本地企業在人工智能(AI)應用情況,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轄下生產力學院昨發布《2025年香港企業AI應用趨勢調查》結果,發現近九成(88%)受訪企業員工,已在日常工作使用AI工具。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