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北上須知產業布局 (青年創業軍溫學文)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九市兩區」,包括圖中的廣州市。(新華社資料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規劃近期發展得如火如荼;國務院昨天宣布港澳台居民在9月起可在內地申領居住證,在就業營商等方面享有國民待遇。「青年創業軍」早年穿州過省,甚至率領本港初創進軍內地,《信報》StartupBeat請來組織創辦人溫學文,探討大灣區的創業優勢,在政策、稅務上的須知,讓港人做足準備。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溫學文 青年創業軍創辦人
尹:你們作為一個創業組織,促進本港初創與內地市場接軌,對進軍大灣區有何考慮?
溫: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即將開通,未來港人能快速往返大灣區,惟初創若專注進軍內地,必先擱置香港業務。他們會慎重考量前人例子、查證大灣區的政策配套,如孵化基地、創業基金、稅率等,並衡量其業務回報,能否與內地投資者接洽等。
市場大吸引 高稅率嚇人
尹:剛才提及大灣區「九市兩區」,可否講解其概念特色?
溫:大灣區範圍涵蓋「九市兩區」,「兩區」乃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九市」則代表廣東省9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肇興、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和江門。初創到大灣區發展,必須了解其產業布局優勢,如廣州擅長石化產業、汽車、電子產品製造及重工業;肇興重視金屬、林木加工業及旅遊業;佛山為家電品牌設廠熱點等。
掌握各城市的特色與自家企業的強項,加以互通及善用,定能做到優勢互補,甚至避開競爭。以廣東佛山為例,當地以「家電之都」聞名,初創可考慮其周邊生意,如開展家電機械接駁、手機配件等供應層面合作。本港具備國際市場優勢,在接觸海外高科技產品上,我們可以快人一步,更可為內地城市提供諮詢服務,為對方注入新思維,帶領他們衝出世界。

溫學文(左一)認為,前海設有獨立法院,其商務法規與本港類近,港人北上發展可較為安心。(網上圖片)
尹:本港初創進軍大灣區,最大的誘因是什麼?其高稅率會否教人卻步?
溫:據了解,大灣區人口逾6700萬,規模相當於香港的10倍。作為初創,特別是IT、互聯網等行業,其商業模式必須依賴龐大市場,條件上絕對吸引他們進駐。其次,本港土地問題迫切,大灣區總面積約有5.6萬方公里,正正緩解港人的住屋壓力。
另一方面,內地薪金成本相對較低,大大節省營運成本。不過,若長期定居大灣區(如連續居住半年以上),就要考慮「個人所得稅」,其累進稅率可高達45%,相信會令不少港人卻步。
前海推惠策 營商簡程序
尹:得知本地有初創進駐深圳前海,當地有何政策支援港人?
溫:港人到內地拓展業務,早期程序較繁複,以開設公司為例,先要有註冊資本,下限為40萬至50萬元人民幣(約45萬至57萬港元),更必須有「真金白銀」存款。
前海的優惠政策出台後,港人到當地開設公司,有專責部門處理文件,免卻註冊資本驗證,程序變得簡單。前海亦設獨立法院,其商務法規與本港類近,北上發展較為安心。
文化有差異 接地氣關鍵
尹:港人到大灣區發展,有什麼地方必須注意?
溫:本港通往大灣區,雖只有一河(深圳河)之隔,惟文化差異如「兩個世界」。在業務推廣上,港企慣用外國社交媒體,若進軍內地須由零開始,改用微信、微博等國產平台,內地稱這種做法為「接地氣」,初創應做好準備。
中國不少創投基金發展迅速,專業程度超越香港,甚至媲美國際水平。然而,須留意在某些內地城市做生意,仍要依賴人脈關係,方可令業務順利發展。隨着近年文化改變,豪飲式交際應酬於深圳、廣州地區已逐步改變。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最新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 English Version ]
Bay Area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 entrepreneur group’s view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培養提示工程思維(車品覺)
許多人仍將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視為高級搜索引擎,輸入簡單的關鍵詞便期待得到精準答案──這恰是提示(prompt)效果不佳的根源。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I代理|採用率料兩年飆3倍
美國商業軟件公司Salesforce發布最新全球調查,發現採用數碼勞動力不僅是大趨勢,更是一場商業策略革命,預計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的採用率,未來兩年將由15%升至64%,升幅相當於3.27倍。
- Posted May 7, 2025
- 0
-
國產量子計算系統|中國第四代量子測控系統面世
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第四代自主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4.0」,標誌內地量子運算產業具備可複製、可迭代的工程化生產能力,為量產百比特級量子電腦奠定產業化基礎。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I教育|250名CEO促美國設AI必修科
超過250名企業行政總裁(CEO)在美國《紐約時報》聯署一封公開信,呼籲將AI及電腦科學,作為美國K-12(幼稚園到高中)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nthropic|資助API點數撐科研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Anthropic日前宣布,啟動AI科學計劃(AI for Science Program),將限量免費提供旗下應用程式介面(API)予全球合資格的非牟利學術研究人員,以提升研究效率與創新能力。
- Posted May 7, 2025
- 0
-
AI領袖峰會|探索港智慧轉型之道 破格思維吸科企 加強培訓人才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IA)昨天舉辦「智創互聯人工智能領袖峰會:創新升級,智慧轉型」,邀請多間科企巨頭、數字政策辦公室、立法會議員、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以及本地電訊商等代表出席,探討如何推動本港AI轉型。
- Posted May 7, 2025
- 0
-
量產人形機械人三大挑戰(鄧淑明博士)
2025年科技界除了有DeepSeek平地一聲雷震撼全球,另一焦點是會跑跳自如的人形機械人。
- Posted May 6,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