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藉贏大賽增認受性 (香港電子競技鍾培生)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年輕人若想做電競選手,除了天分及做人態度,亦要了解產業生態,熟悉行內的遊戲規則。(香港電子競技網上圖片)
近年電競躍升為國際賽事,有本港選手剛於印尼亞運,在《爐石戰記》遊戲項目奪冠,為金牌榜取得「零的突破」,成為年輕人的夢想行業。《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HKEsports)創辦人鍾培生(Derek),探討電競的發展趨勢及機遇。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鍾培生 香港電子競技創辦人
尹:作為電競行業專家之一,你認為本港應該如何發展?
鍾:適逢本港電競代表於亞運賽事奪冠,加深港府、業界以至市民對行業的了解,惟各持份者的認知並不同步。舉例說,港府鼓吹發展電競,惟目前未有相關部門負責,發展目標含糊。若要推動電競,可從認受性及產業兩方面着手。
首先就認受性而言,以南韓為例,當地20年前已發展電競,玩家技術非凡,經常勝出各項賽事;政府亦投放巨額資源支持三星(Samsung)、Korea Telecom等國企,代表公司參與賽事。本港的電競選手若能於未來的奧運項目奪金,認受性亦會大幅提升。
就產業層面而言,最重要是賺到錢。不過,目前全球未有一個城市能單靠電競行業走下去。現時市場所得的收益,主要歸於大型遊戲公司所有。本港若能訂立發展目標,捕捉電競產業的商機,前景相信愈趨明朗。
外判項目衍生商機
尹:現時各大遊戲公司都積極搶攻電競項目,本港電競產業商機何在?
鍾:年輕觀眾的喜好已從電視走向網上視頻,當中遊戲視頻最受歡迎;電競項目商機處處,有遊戲公司為了延長遊戲壽命,透過不斷舉辦賽事獲取更大收益。
然而,一些大型遊戲供應商,例如騰訊(00700)等,即使他們透過舉辦賽事能夠賺取99.8%利潤也好,亦不會全權負責整個電競項目,或會外判小量硬件項目出去,例如選手服飾等工作,讓產業從合作關係獲利。此外,賽事轉播等媒體亦不乏收購的機會。我預計成功的人,他們賺取的錢將愈來愈多。
尹:那麼大型遊戲公司,他們持有知識產權(IP),會否壟斷遊戲市場?
鍾:個人認為,大型遊戲公司自有不同策略。以海外企業為例,可依賴Facebook等平台作用戶獲取(User Acquisition),其收益最終或由Google Store、iOS等各渠道瓜分。反觀內地市場,卻沒有Google Play。以騰訊為例,它旗下有微信(WeChat),其收益較為集中。要進軍內地遊戲市場,需要以夥伴形式合作,在市場獲取較大市佔率。

電競選手在比賽中,不但有運動員身份,亦要扮演藝人角色。(香港電子競技網上圖片)
做選手須具備三條件
尹:若新一代想入行,以選手身份進軍電競界,你有何建議?
鍾:成為電競選手,必須具備三大條件,包括天分、對遊戲與賽制的認知,以及選手的心態。
首先,現時本港的全職選手大約有10人,身價不算特別高,跟一般運動員相若。要成為電競選手,除了要兼顧學業,於電競亦要有天分,積極參與學界、業餘賽事,於遊戲穩佔較高排名,妥善裝備好自己。
其次,對電競的生態圈,以至整個遊戲及賽制,要有一定程度了解;另一方面,掌握對手出招的想法,增加出賽的勝算。譬如足球賽制中10比11,即使獲10分的球隊亦可以是落敗者;得分1比0,獲1分的一隊,最終可以是贏家。
最後,專注、良好的態度亦是致勝之道。若要以出色電競選手為目標,獲得家人、朋友的支持,與隊友的溝通協作,同樣十分重要。電競選手在比賽中,不但有運動員身份,亦要扮演藝人(Entertainer)角色。若與隊友關係不好,就難以獲得觀眾支持。
入行先了解業界生態
尹:除了投身電競選手,還有什麼發展機會?
鍾:要進軍電競行業,必須要了解產業,尤其是生態系統,明白「錢從何來」。例如選手為何有不同身價,而班主又如何賺錢,以養活旗下的團隊。這些知識都是最基本的,否則遑論入行。
若自認極具潛能,建議投身大型遊戲公司,年輕人的起薪點大概與醫生、律師的待遇相若。遊戲公司有不同發展部門,例如遊戲設計、電競項目等,亦要人手跟班主溝通;此外,亦有電競補習班,或者於媒體平台做,預算多更可培育團隊,有各種的入行途徑。惟遊戲公司的內部,一般已有評述職位,故發展空間有限。

鍾培生(左)認為,本地推動電競產業須先爭取認受性,方能賺錢及挽留人才;旁為尹思哲。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最新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實體SIM卡地位難取代(林國誠)
近年來,智能手機市場逐步推動eSIM普及,甚至推出僅支援eSIM的機型。這表面上象徵數位化進程邁入新階段,用戶毋須插拔實體SIM卡,即可透過線上操作迅速啟用或轉移號碼。
- Posted September 19, 2025
- 0
-
AI末日論|Anthropic舵手:AI釀末日機率25%
人工智能(AI)安全領域存在一個術語,稱之為末日值「P(doom)」,即AI帶領人類走向滅亡的機率。
- Posted September 19, 2025
- 0
-
媒體允許AI寫稿?|美媒允AI輔助寫初稿 毋須標明
美國商業媒體Business Insider(BI)據報已容許旗下記者,使用人工智能(AI)撰寫新聞初稿,而且不打算告知讀者有關AI使用情況。
- Posted September 19, 2025
- 0
-
DeepSeek論文|DeepSeek-R1研究論文登《自然》封面
由內地人工智能(AI)初創DeepSeek團隊共同完成、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擔任通訊作者的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論文,近日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封面。
- Posted September 19, 2025
- 0
-
ICPC總決賽|破編程賽未解難題 GPT-5奪滿分
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比賽(ICPC)總決賽早前落幕,雲集全球103個國家、139支頂尖團隊參與,最終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團隊摘冠。
- Posted September 19, 2025
- 0
-
Meta開發者大會|新眼鏡配手環 凌空劃指操控 鏡片首設顯示屏 可視訊導航即時翻譯
Meta昨日舉行年度開發者大會Meta Connect 2025,其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介紹多款智能眼鏡,包括首款內置顯示屏、搭配肌電圖(EMG)手環的Ray-Ban Display,可透過滑動拇指等細微手勢,點擊、操控方向及輸入文字。
- Posted September 19, 2025
- 0
-
ESG創造價值 不只是合規(湛家揚博士)
香港ESG生態系統正逐步發展,惟中小企仍面對資源有限、技術門檻高等挑戰。對中小企而言,ESG往往被視為額外負擔,因在現實經濟壓力下,企業首要目標是生存。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