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運算增強AI效益 (香港科技園霍露明博士 / 艾睿電子尹俊民)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要訓練人工智能,必須收集大量數據,令機器更加聰明。(路透資料圖片)
如要增強人工智能(AI)必須收集大量數據,若裝置內設高性能晶片再配合「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技術,就能離線自行運算,自動作出即時反應。《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科技園公司物料與精密工程群組機械人技術平台副總監霍露明博士,以及艾睿電子元器件業務亞太區科技工程副總裁尹俊民分享看法,如何提高業界經濟效益,推動本港智慧城市發展。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霍露明博士(霍)
香港科技園公司 物料與精密工程群組機械人技術平台副總監
尹俊民(民)
艾睿電子 元器件業務亞太區科技工程副總裁
尹: 先跟霍露明博士談談,邊緣運算與傳統人工智能終端設備,兩者有何不同?
霍: 按目前情況估計,未來數據量的需求將愈來愈大;假若過度依賴雲端傳送數據或後端系統運算,過程中或出現問題。我們期望透過邊緣運算,可以優先處理本地數據,建立穩固的運算實力。
日後即使推行新一代5G流動網絡,企業亦不能過於依賴,因產品不能單靠一項技術支援。舉例說,無人車以自駕技術操作,須即時根據環境反應。若途經地點訊號接收不良,在兼容邊緣運算技術下,即使沒訊號亦可進行運算,確保安全。

霍露明博士(右一)稱,人工智能配合「邊緣運算」,毋須時刻雲端上網,亦可自行下決定,更符合經濟效益;旁為尹思哲。
多元應用 生產業需求大
尹: 接着,再問艾睿電子的尹俊民。作為AI套件開發商,公司於邊緣運算上有何應用?
民: 我們為傳統電子行業的代工(OEM)廠商、方案商等合作夥伴,提供軟硬件至雲端的解決方案,當中包括感測器、處理器等。以往有生物醫學合作商須以雲端接收數據,供實驗室使用。現時,他們可利用邊緣運算測試實體樣本,普通職員亦能駕輕就熟。
早於2016年,公司曾特意為四肢癱瘓的前賽車手Sam Schmidt研發半自動駕駛車,他因一次事故造成全身無法活動,我們採用AI邊緣運算技術,讓他只須以頭部動作掌控駕駛,重返跑道享受揸車的樂趣,甚至成為美國首位獲得駕駛執照的殘疾人士。
尹: 本港市場哪些行業對邊緣運算設備最感興趣?
民: 邊緣運算相比起雲端,能做到即時反應、有較大的數據存儲量,以及較高的數據私隱度及安全性。
以餐廳為例,若廚房突然起火,我們第一時間想滅火,這就如邊緣運算;若火勢猛烈難以撲熄,我們就會即時報警,正如雲端分析。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智慧城市(Smart City)、智能家居(Smart Home),帶動不少商機。我們曾於科技園園區內設有感測器,以改善園區空氣、環境。除了適用於汽車及航天的雷達晶片,人流管制、數據處理等亦大派用場。
我認為,生產業對此需求相當大,現時把AI及物聯網元素結合(AIoT)為時下新趨勢,有助應付人手短缺及環保問題,同時帶來更大經濟得益。

尹俊民(右一)指出,現時不少傳感器,體積已非常細小,更可用到智能城市上。
人工智能改善零售模式
尹: 以飲食業及零售業為例,AI如何推動商業發展,實現智慧城市的願景?
民: AI講求演算法、計算能力,能為企業的商業模式及當前難題對症下藥。在零售方面,AI有助企業偵察並分析每日人流的性別、年齡層的數據,應用於市場推廣策略。另一方面,凍肉店可利用AI感測器,確保銷售新鮮、安全的凍肉;若店舖盜竊問題嚴重,AI人流管制有助抽查真兇。簡而言之,人工智能是透過人的智慧,靈活應用智能科技於商業模式中,為初創企業帶來多樣化發展,使他們得以跑出,推動業務急速增長。
物聯網有助開放數據
尹: 現時不少邊緣運算感測器已能收集數據,對物聯網(IoT)有何影響?
霍: 物聯網指物件與物件之間的溝通,並從中收集每一物件的數據,不斷優化機器操作。傳統的物聯網用雲端傳送海量數據,或涉及龐大成本。待機器學習愈趨純熟,邊緣運算可擔當主要決策角色,物件毋須以物聯網時刻溝通,將較合乎經濟效益。
尹: 開放數據的呼聲熱烈,若未有供應商願主動開放,物聯網所收集的數據能否取而代之?
霍: 政府及供應商儲存海量訊息,最近《施政報告》亦提出推動開放數據,惟當中涉及不少難題。物聯網為開放數據帶來莫大幫助,未來AI的發展趨勢在於數據的處理及應用,因為數據是AI的根源。期望未來能存儲有用的數據,於企業產品設計及機器學習上發揮作用。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時代手機市場再洗牌?(黃岳永)
筆者多年來一直是蘋果公司(Apple)的忠實擁躉,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面世以來,每年都飛赴美國購買最近推出的新款iPhone,因此被冠以「果粉」之名。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
-
抗菌機械人|浸大納米機械人能降解污物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梁湛輝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以及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城院區的科學家,研發一款多功能納米機械人。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
-
蘋果智能搜尋|蘋果傳組新團隊專攻智能搜尋
彭博記者格爾曼(Mark Gurman)近日發文指出,蘋果公司(Apple)低調成立一支名為「Answer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簡稱AKI)的團隊,專注於人工智能(AI)搜尋及問答技術。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
-
港網絡攻防賽|逾1400人參加
由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HKIRC)聯同數字政策辦公室,香港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合辦的「網絡攻防精英培訓暨攻防大賽2025」上周舉行頒獎典禮。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
-
減少生物實驗|內地神經擬態電腦「悟空」面世
內地浙江大學腦機智慧全國重點實驗室,近日發表新一代神經擬態電腦Darwin Monkey(悟空),聲稱為國際上首台神經元規模超過20億、基於專用運算晶片的神經擬態電腦。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
-
司法AI|英司法部3年內9萬員工用AI
英國司法部上月底公布《司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由監獄部長蒂姆森(William James Timpson)提出,打算未來3年利用人工智能(AI)提高司法服務效率。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
-
AI編程|72%開發員 拒完全依賴AI寫App 近半數質疑準確性 校正編碼更費時
程式設計論壇Stack Overflow發表2025年度調查,在今年5月29日至6月23日期間,訪問來自全球177個國家的4.9萬名專業開發人員,發現84%受訪者正使用或計劃使用AI工具,47.1%開發人員每天都使用。
- Posted August 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