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全帽測心跳體溫 工人位置健康狀態即時知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從事土木工程近二十年的陳建勇,開發智能物聯網設備Dasloop,監測工人位置、健康和身體活動狀況,提升工業安全水平。(黃俊耀攝)
安全帽堪稱每位「職安真漢子」的最親密戰友,有本地初創開發智能物聯網(IoT)設備Dasloop,為工人提供更貼身保護。只要把設備套在安全帽上,工地主管即可透過雲端平台,實時遙距檢測工人位置,以及體溫、心跳和身體活動狀況。萬一有工人跌倒受傷、體溫過高,甚至突然暈倒,亦可爭取時間救援。
開發Dasloop的初創Beeinventor(點子建)於2016年成立,其創辦人陳建勇創業前從事土木工程近20年,一心「跳出來做些跟建築有關的創新東西」,「建築工程項目管理一般都是Paper based,若將之數碼化,應該可以讓管理工作更方便和提升效率。」
後來,陳建勇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專幫建築公司或發展商等管理工程開支及工作流程項目,「只是這個App並不成功,管理人員覺得看紙本Monthly Report都無壞,而我又真的講不出我的App能幫他們解決哪些很重大的問題。」
改良接收 支援IoT技術
工程管理App的大計未竟全功,並沒阻礙陳建勇創業的決心,「創業又點會一次就掂晒」,他更從中有所體會,「在亞洲地區,人們似乎較認可一些摸得上手的東西(硬件),覺得軟件應該是免費的。」他想到轉攻硬件開發,並以工地至關重要的「建築安全」為切入點。
眼見安全帽是保護工人的最前線,陳建勇決定研發智能裝置,藉此強化安全帽的功用,讓後者由單純保護地盤工人頭部,免被高空墮下的硬物砸傷,繼而變成監測工人健康狀況的智能設備。

陳建勇透露,產品年內會正式量產,將提供電筒、氣體檢測儀、對講機、鏡頭,甚至風扇等配件。(黃俊耀攝)
花了三、四個月研發後,第一代Dasloop於2017年初面世,此後不斷改良功能。以第一代Dasloop為例,系統以全球衞星定位系統(GPS)偵測工人位置,但室內工地往往因GPS訊號差而無用武之地;目前研發的Dasloop,已支援Sigfox、NB-IoT和LoRa等物聯網(IoT)通訊技術,把數據傳輸至雲端平台。
每當工人身體出現異常,例如是體溫過高、突然摔倒,或者不尋常地長時間(例如5分鐘)處於完全靜止狀態,裝置即會發出聲響通知現場其他工人,同時系統亦會透過雲端平台和手機通知工地主管,以便立即跟進。
若闖禁區會通知主管
陳建勇補充指出,響機和通知設定均可由客戶(例如是建築公司及所委派的工地主管)按實際需要設定,「若是在地下管道工作,工地主管可調校至工人靜止30秒或更短時間就響機,因為在密閉空間,工人沒反應5分鐘才通知可能已太遲。」
此外,雲端平台更整合了建築資訊模型(BIM)軟件,工地主管可透過工地的3D幾何模型掌握工人位置,「施工現場通常有些Restricted Zone(限制區域),倘若有工人闖入了不可進入的限制區域,主管一樣會收到通知。」
目前,合共5間建築公司和政府部門正試用Dasloop,陳建勇透露,產品年內會正式量產,期望可獲本地建築和工程公司大量採用,屆時方考慮開拓外國市場。同時,亦會提供電筒、氣體檢測儀、對講機、鏡頭,甚至風扇等配件,供用戶選配,「本地工程項目試用Dasloop期間,所遇到的大大小小問題,我們都可立即解決。假如試用的是外國施工現場,我們就較難跟進。」

工地主管可透過雲端平台,實時遙距追蹤工人狀況,萬一發現異常亦可立刻跟進。(黃俊耀攝)
暫未獲投資者參與
陳建勇坦言,由於香港工程項目試用的Dasloop,現時都是以3D打印製造,能套用於不同尺寸的安全帽上,滿足不同施工現場的需要。不過,要令工廠批量生產的Dasloop,日後扣緊在坊間各款安全帽上,就一定要花時間測試設計,這亦是開發產品的最大挑戰。
目前公司投資了數百萬元於硬件和雲端平台開發上,雖曾入圍去年JUMPSTARTER創業系列比賽最後6強,今年4月更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得銀獎,惟目前仍未有投資者參與其中。陳建勇直言,投資者「對硬件項目一般較為保守」。
Dasloop理論上同樣適用於單車頭盔,但陳建勇希望先專注於施工現場安全,「同樣技術除可以監察工人,亦可監察建築機械和物料的位置,把感應器放在目標上即可,可能比監察工人還要簡單。惟要發展到這一步是將來的事。」
採訪、撰文:陳子健
[ English Version ]
Construction vet offers smart tool for worker health & safety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現實世界資產四大演進(車品覺)
在我看來,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 RWA)的關係十分密切,大致經歷4個階段。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人造血粉末|美研粉狀人造血 加水即變血液
美國馬里蘭大學正研發一款人工血液ErythroMe,期望能在救護車、戰場或偏遠地區中的緊急醫療場景替代傳統捐血,為無法及時輸血的病患爭取搶救的黃金時間。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創科合作|理大夥螞蟻數科建AI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與螞蟻數科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香港理大—螞蟻數科AI+Web3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聚焦前沿技術突破、創新生態孵化與科技策源影響等方向,深入探索人工智能(AI)與Web3技術的融合發展,打造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Anthropic設上限機制|Claude訂戶設每周使用額度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Anthropic宣布,自8月28日起對旗下Claude Pro與Max訂閱方案,推出新的每周使用上限機制。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Edge Copilot模式|微軟Edge新模式 AI跨頁面格價
微軟(Microsoft)為Edge網頁瀏覽器改版,推出一項實驗性的Copilot模式(副駕駛模式),讓AI在多個已開啟的網頁標籤頁,分析上下文內容並跨界搜索,例如自動為機票或酒店格價,更預測用戶下一步行動。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科大診所試運AI平台|SmartCare加快患者分流 能語音生成病歷
香港科技大學團隊近日以校方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進一步開發人工智能(AI)醫療平台SmartCare系統。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掌握CODA 與AI深度思考達目標(黃岳永)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只需向AI輸入一個問題,AI便能自動生成一篇長文或建議。起初,許多人都對AI生成的高效率讚不絕口,但用得多了,便發現生成內容常常只是把一堆資料拼湊在一起,仔細一看,其實相當混亂且難以理解。
- Posted July 29,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