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混合實境眼鏡 (MAD Gaze鄭文輝)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鄭文輝提議,初創可參加比賽,增加曝光率,吸引投資者垂青。(MAD Gaze圖片)
台灣媒體近日報道,蘋果公司傳已叫停擴增實境(AR)眼鏡項目,並隨即解散硬件開發團隊。相反,本地初創MAD Gaze將於今年10月推出第四代混合實境(MR)智能眼鏡,宣稱全球最輕,只有73克,準備拓展市場。《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其創始人及董事長鄭文輝,分享如何藉技術優勢,成功單挑國際品牌。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鄭)鄭文輝 MAD Gaze創始人及董事長(MAD Gaze圖片)
朱:作為本地智能眼鏡初創,可否講解現時的業務發展?
鄭:公司於2013年創辦,專注以虛擬實境(VR)及MR技術研發智能眼鏡,為企業及消費者提供產品解決方案。現時MAD Gaze旗下企業客戶達2000家,銷售點覆蓋全球逾40個國家,為政府、銀行、醫療、物流及工業等不同行業服務。
客制化滿足個別需要
繼2016年開發首代產品後,團隊翌年打造第二代「單眼」智能眼鏡,通過建立生態系統(Ecosystem)及軟件開發工具包(SDK),讓開發商自行編程。企業客戶只須訂閱方案,即能以智能眼鏡輔助日常工作。我們亦提供客制化產品,如港鐵的人工智能(AI)分析系統等,滿足個別情況需要。
2018年,我們推出「雙眼」智能眼鏡Vader,用戶通過連接Android系統,即可透過其屏幕,觀看影片、玩AR遊戲等。公司計劃於今年10月推出最新第四代產品,該款智能眼鏡重量只有73克,有望成為全球最輕的MR智能眼鏡。
朱:面對國際競爭對手,你們有何應對策略?
鄭:早於公司創業初期,當時Google停產AR智能眼鏡,雖然其後捲土重來,但已給予MAD Gaze享有5至6年的領先優勢。
同為「單眼」AR智能眼鏡,MAD Gaze的顯示面板小如指甲,於室外投映畫面時,卻比Google Glass更光及清晰。事實上,研發期間若有差池或透鏡透光率不足,產品就會出現漏光,邊緣光線變得鬆散。團隊致力控制透光率,以確保光學質素。
至於「雙眼」智能眼鏡,第四代MR智能眼鏡的顯示角度較微軟HoloLens更廣闊。公司未來將致力拓展產品,例如聚焦用戶互動細節,以豐富用戶體驗,旨在把MAD Gaze打造為時尚及高科技兼備的品牌。

鄭文輝拿着最新研發的第四代混合實境智能眼鏡,重量僅73克。(影片擷圖)
錄影指示燈保障私隱
朱:你們如何平衡客戶需求與私隱?
鄭:約在2013至2014年,公司剛研發智能眼鏡時,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已登門拜訪,查問產品鏡頭有否拍攝指示。我們早在鏡頭旁邊設置較光的指示燈,讓人知道是否在錄影中,該署人員得悉後就放心離開。
MAD Gaze是我創立的第三間公司,之前團隊從事軟件開發工作。我們曾構建不少大型軟件系統,助企業加密處理內部數據,旗下合作企業更包括海外及內地銀行。在私隱保障方面,團隊已有一定經驗,以防範黑客入侵。
朱:未來有否融資打算?對於初創進軍海外市場,你有何建議?
鄭:我相信大部分初創都需要融資。剛才提及公司競爭對手實力雄厚,若單靠資金營運3年,再跟對手比併,實在吃力。公司創辦至今5年,曾於2016年首次融資,之後籌集更多資金,為未來擴張業務作部署,有本錢跟國際品牌競爭。
對有意投身創科之人,我建議他們首先要明白初創壓力比打工大10倍,惟個人成長亦較打工大10倍。別以為有了創業構思,就自我感覺良好,要參加比賽不斷驗證,如透過評判經驗分析、投資者認可,才能降低失敗風險。
主動參賽爭曝光引投資
以MAD Gaze為例,團隊透過主動參加比賽,爭取中港市場曝光率;更於貿發局的「創業快綫」比賽獲得獎金,亦有幸被投資者發掘,在短短一個月內便決定投資MAD Gaze。海外推廣方面,利用Kickstarter等眾籌網站介紹產品,有助吸引海外媒體報道,達致更有效的宣傳。
此外,團隊執行力亦至關重要,以公司合作夥伴為例,若涵蓋銷售、管理、技術等專才,對日後業務發展有更大裨益。最後,初創每天均遇到不同問題,例如資金是否足夠、產品宣傳、員工流失等。創辦人須不斷跟團隊溝通,為公司訂立一至兩年目標,然後堅持到底,終有一天會被發掘及賞識。

MAD Gaze去年推出第三代智能眼鏡,可玩AR遊戲或處理文件等。(MAD Gaze圖片)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超級AI誕生 是突破抑或風暴?(方保僑)
當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興建「Colossus超級電腦母艦」的消息傳出後,大眾再度聚焦於「超級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ASI)這關鍵議題。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
-
Grok Code Fast 1|xAI新編程模型限時免費用
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人工智能(AI)科企xAI,日前推出推理模型Grok Code Fast 1,專門為日常開發工作而設計,特別擅長代理程式編碼。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
-
GPT-Realtime|OpenAI語音助手能捕捉笑聲
ChatGPT開發商OpenAI發布最新語音模型GPT-Realtime,標榜是「最先進的、可投入生產的語音模型」,可以捕捉非語言線索(例如笑聲)、對話中途切換語言,並調整語氣,更可發送截圖或照片,恍如跟真人即時對話。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
-
Anthropic|邀用戶授權訓練AI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Anthropic宣布,旗下Claude模型服務的消費者條款、私隱政策作重大更新。用戶須於9月28日前選擇是否容許對話與程式碼,被該企用於訓練和改進AI模型。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
-
卓豪|倡AI融入業務流程
印度科企卓豪亞太區副總裁暨總經理馬修受訪時表示,AI屬於一種「創新平台」,它不會取代原本的應用程式,反而將令現有工具更加強大。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
-
博歌科技|D輪融資獲富士康注逾兩億
最近本港科企博歌科技(Robocore)完成D輪融資,獲富士康集團旗下公司注資,投資金額最高3000萬美元(約2.34億港元)。林朗熙認為,除了直接注資之外,富士康的加入還可帶來四大助益。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
-
博歌科技|拓護老市場 3萬機械人攻美 大灣區4地分工生產研發 港38醫院採用
本報早前專訪博歌科技行政總裁林朗熙,談及為何由工業自動化家族生意背景,走向醫療、養老應用機械人的轉型過程,並討論發展機械人技術需要注意的考量。
- Posted September 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