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牙疫市數碼轉型 (Zenyum胡永聰 )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胡永聰提到,儘管牙醫等專業角色難以取代,惟用科技節省時間和成本是大勢所趨。(朱美俞攝)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很多人寧願足不出戶,以減低受感染風險。不過,若剛好進行箍牙療程,難免要經常到牙醫診所接受檢查、造模、取牙套等,有沒有方法可減少進出診所的次數?來自新加坡的Zenyum主打智能箍牙方案,提供遙距箍牙服務,客人到牙醫診所檢查後,公司會透過3D打印技術遙距造模,然後把隱形牙套直送客人府上,覆診由平常十多次,大幅減少至3次,在港業務於疫市創下季度增長逾兩成佳績。今次StartUpBeat請來Zenyum香港區營運總監胡永聰,分享公司怎樣在疫市突圍。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胡)胡永聰 Zenyum香港區營運總監
朱: 你們當初如何推廣智能箍牙方案?
胡: 傳統的矯齒服務需要客人多次前往診所見牙醫,定期觀察牙齒狀況,費時之餘,價格亦相對昂貴。Zenyum則透過3D打印牙套技術,有效控制牙套質素,同時提升療程效率,甚至可因應客人獨特的牙齒結構,提供客製化隱形牙套。此外,客人只要上載矯齒照片至我們提供的手機應用程式,客服團隊即會解答不同疑難,甚至協助聯絡醫生,減少面診次數,把高昂費用降低。隨着愈來愈多人採用Zenyum矯齒方案,並在社交媒體分享,公司已成功建立品牌認受性,更把業務拓展至香港、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7個亞洲地區。

Zenyum標榜3D打印隱形牙套,只要覆診3次即可。(Zenyum圖片)
主打較簡單矯齒方案
朱: 疫情期間,公司業務策略有否轉變?據了解, 你們的矯齒方案價格較市價低七成,成本控制方面有何考慮?
胡:近期新冠疫情雖影響不少行業,公司期間的整體業務卻錄得1%增長,香港市場的季度增長率更超過20%,現階段未有計劃改變策略。
在開始療程之前,我們會為客人探熱,了解他們最近有沒有外遊等,若健康狀況有異常,會要求客人延期。診所方面,會要求客人簽署文件,證明近期沒有外遊,以保障各方安全。
矯齒方案價格之所以低於市價,原因有三:第一,我們的矯齒方案主要處理前排牙齒、輕微牙隙等相對簡單的矯形服務,暫不處理剝牙、牙骨改變等較為複雜的個案;第二,隱形牙套均在亞洲製造,運費相對較低,同時確保能快速送達客人。第三,公司利用科技節省成本,例如提供手機程式供客人發問及安排會見醫生,省卻不少費用。

疫情期間Zenyum的整體業務錄得1%增長,香港市場的季度增長率更超過20%。(Zenyum圖片)
平台聯繫醫護解疑難
朱: 傳統矯齒服務須頻密覆診,你們則減至3次, 是否足夠?長遠用戶基數不斷增長,團隊能否應付海量查詢?
胡: 我們的矯齒療程一般為期3至9個月,始終我們並非牙醫,初期診斷、中後期覆診等,須依靠牙醫提供專業意見。由於公司集中處理及跟進簡單箍牙個案,客人首兩次面診時,牙醫已能充分掌握及理解,之後只需於2至3個月後覆診,跟進矯齒狀況。一般客人最少見牙醫3次,若個案進度有異,視乎牙醫決定額外覆診。
公司客服平台主要扮演溝通媒介角色,除了定時提醒客人更換牙套,保持口腔健康,以免阻礙療程,客人亦可隨時通過平台查詢矯齒資訊。以遺失或忘記佩戴牙套為例,團隊可因應需要,郵寄新牙套給客人,並協助延長療程,此等小問題毋須勞煩診所醫護。然而,如果箍牙期間突然長出智慧齒,或佩戴牙套後感到不適等,這類問題無法透過上載照片就能診斷,須交由牙醫親自處理,團隊會協助安排面診。長遠而言,公司將增聘人手擴大客服團隊。

Zenyum集中處理及跟進簡單箍牙個案,矯齒療程一般為期3至9個月。(Zenyum圖片)
療程數碼化大勢所趨
朱: 數碼轉型方面,你認為未來市場將有何趨勢?公司有何發展大計?
胡: 受疫情影響,消費者改變線下消費習慣,紛紛轉為使用手機App購物,不少企業亦轉向線上管理業務。個人認為,牙醫等專業角色始終難以取代,惟有關服務將趨向數碼化,例如通過上載相片、發短訊,醫療人員便可緊跟療程進度;客人也可通過系統預約覆診,毋須在診所輪候。通過科技改良醫療服務,可確保客人每次見牙醫都是有實際需要,減輕醫護負擔。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現實世界資產四大演進(車品覺)
在我看來,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 RWA)的關係十分密切,大致經歷4個階段。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人造血粉末|美研粉狀人造血 加水即變血液
美國馬里蘭大學正研發一款人工血液ErythroMe,期望能在救護車、戰場或偏遠地區中的緊急醫療場景替代傳統捐血,為無法及時輸血的病患爭取搶救的黃金時間。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創科合作|理大夥螞蟻數科建AI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與螞蟻數科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香港理大—螞蟻數科AI+Web3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聚焦前沿技術突破、創新生態孵化與科技策源影響等方向,深入探索人工智能(AI)與Web3技術的融合發展,打造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Anthropic設上限機制|Claude訂戶設每周使用額度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Anthropic宣布,自8月28日起對旗下Claude Pro與Max訂閱方案,推出新的每周使用上限機制。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Edge Copilot模式|微軟Edge新模式 AI跨頁面格價
微軟(Microsoft)為Edge網頁瀏覽器改版,推出一項實驗性的Copilot模式(副駕駛模式),讓AI在多個已開啟的網頁標籤頁,分析上下文內容並跨界搜索,例如自動為機票或酒店格價,更預測用戶下一步行動。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科大診所試運AI平台|SmartCare加快患者分流 能語音生成病歷
香港科技大學團隊近日以校方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進一步開發人工智能(AI)醫療平台SmartCare系統。
- Posted July 30, 2025
- 0
-
掌握CODA 與AI深度思考達目標(黃岳永)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只需向AI輸入一個問題,AI便能自動生成一篇長文或建議。起初,許多人都對AI生成的高效率讚不絕口,但用得多了,便發現生成內容常常只是把一堆資料拼湊在一起,仔細一看,其實相當混亂且難以理解。
- Posted July 29,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