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人工腦突觸晶片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MIT研發的微型人工腦晶片,由成千上萬的合金突觸製成。(MIT網站圖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研發一種微型人工腦晶片,由成千上萬的人工腦突觸(又稱憶阻器)組成,可提高晶片性能,模仿人類大腦傳遞訊息的過程。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科技媒體Engadget指出,除MIT以外,蘋果公司、谷歌、微軟及輝達(Nvidia)都擁有其自家版本的機器學習硬件。以英特爾的Lolhi晶片為例,通過1024個人工神經元模仿大腦,惟其人工腦突觸多數以銀製成。MIT團隊借鑑冶金學(Metallurgy)原理,利用銀、銅及矽組成合金,製成各個人工腦突觸。當晶片執行視覺任務時,能「記得」非常精細的圖像,較常規突觸相比更清晰,而且可多次複製影像。

新晶片(左上)執行視覺任務時,能記得非常精細的圖像,並可多次複製它們。(MIT網站圖片)
離子傳送神經訊號
在神經形態運算中,人工腦突觸將充當電路的晶體管,工作原理類似大腦突觸,即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工腦突觸主要以離子形式,從一個神經元接收訊號,並向下一個神經元發送相應訊號。MIT指出,新型人工腦突觸的設計,其電路可內置於小型便攜式設備中,能執行現時只有超級電腦才能處理的複雜運算任務。
MIT機械工程副教授Jeehwan Kim透露,團隊正為便攜式人工智能系統構建真正的神經網絡硬件。Kim期望團隊進一步提升技術,使晶片具備更大規模的陣列(arrays),以執行圖像識別任務。未來只要把上述設備連接至自動駕駛汽車的鏡頭,系統毋須連接互聯網,即能離線識別燈光及物件,並作出即時決策。

團隊正為便攜式人工智能系統構建真正的神經網絡硬件。(Freepik網上圖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黃金漫遊」改寫旅行上網體驗(林國誠)
每逢長假或周末,香港人總愛「說走就走」,不論北上深圳喝早茶,還是飛東京賞紅葉,上網體驗早已成為旅程質素的分水嶺。過往外遊時漫遊上網的最大痛點,一是網路速度不穩定,二是訊號接收時好時壞,甚至需依賴運氣連上優質網絡。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藍芽耳機|英企Nothing智能降噪耳機登港
英國科企Nothing昨在本港發表多款產品,其中新一代旗艦真無線耳機Ear(3),首度引入金屬設計。充電盒內設有雙麥克風系統,搭載環境過濾技術,專注於收錄用戶的聲音,最高可消除周遭達95分貝的噪音。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AI趨勢|維基轉換資料形式 AI更易取用
德國維基媒體協會(WMDE)近日發布一項新的Wikidata Embedding Project工具,讓人工智能(AI)模型更易存取維基百科(Wikipedia)內容。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植入式廣告|Meta按用戶與AI對話植入廣告
Meta批准旗下社交平台Facebook(fb)、Instagram(IG),根據用戶與人工智能(AI)的聊天記錄,提供個人化內容及廣告推薦,新安排將於12月16日生效;用戶下周二(7日)起將收到變更通知。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Vibe Coding|Salesforce氛圍編程工具 攻企業客
美國商業軟件商Salesforce針對企業用戶,推出其全新Vibe程式設計產品Agentforce Vibes,提供內建的企業安全和治理控制,協助開發人員建置、偵錯、測試及部署Salesforce應用及代理程式。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環保署數據庫奪獎 方案獲廣泛好評
早前上海舉行「數據要素×滬港合作開放數據競賽2025」總決賽,探討香港及上海開放數據與行業數據的協作模式,以促進兩地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協同發展。
- Posted October 3, 2025
- 0
-
推動人機協作成就未來(湛家揚博士)
輝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一句話作為引言:「資訊科技部門將成為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的『人力資源部門』。」此語不僅引發現場熱烈討論,更為整日議程定下深遠的思考方向─當AI代理逐漸成為企業團隊的一員,員工角色將如何重塑?
- Posted October 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