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培養批判思維 冷靜減誤判(車品覺)
在英語單詞中,你認為以K開頭的單詞多,還是K作為第三個字母的單詞多?大部分人會認為是前者,但實際上以K作為第三個字母的英文單詞數量比以K開頭單詞多。這個簡單的語言學實驗,揭示了人類認知的一個普遍現象:可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
- Posted December 18, 2024
- 0
-
新加坡智慧國 重視人文精神(鄧淑明博士)
新加坡於2014年首度推出「智慧國1.0」(Smart Nation 1.0)計劃,列出三大方向,包括數碼經濟、數碼政府及數碼社會,聚焦發展大數據、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網絡安全(Cybersecurity)等技術,希望加強數碼應用能力。
- Posted December 17, 2024
- 0
-
AI驅動雲端革新創造未來(方保僑)
亞馬遜(Amazon)雲端運算部門AWS最近舉行的年度盛會re:Invent 2024再次掀起科技界巨浪。這場盛會不僅展示了AWS在雲端技術的領先地位,更揭示人工智能(AI)如何徹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Posted December 16, 2024
- 0
-
超級寬頻有利租金樓價(林國誠)
隨着2025年香港有大量新樓盤落成,住宅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配套完善的私人住宅一直是買家和租客的首選,除了交通便利和會所設施,基建配套逐漸成為影響樓價的重要因素。
- Posted December 13, 2024
- 0
-
港鞏固教育樞紐須軟硬兼施(黃岳永)
最近許多人談論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能力,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早前出席「大學校長高峰論壇」時指出:「(香港)應當堅持大學國際化的重要方向,構建互聯互通的國際高等教育合作網絡。」
- Posted December 13, 2024
- 0
-
藉創新文化應付挑戰(湛家揚博士)
在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以及多間企業與科技公司的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首創了一個企業創新框架,用來評估香港公司的整體創新能力。
- Posted December 12, 2024
- 0
-
購物行為體現沉睡效應(車品覺)
美國心理學家霍夫蘭德(CarlIver Hovland),最早提出休眠效果或沉睡效應(Sleeper Effect)。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訊息來源在記憶的聯繫,隨時間而逐漸脫鈎,忘記訊息傳播的來源,只保留內容的模糊記憶。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情緒健康影響學業成績(鄧淑明博士)
最新研究顯示,精神健康與學業成績有明顯關連,這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啟發?因應近年學童自殺個案急升,政府在精神健康方面增撥資源,例如教育局、社會福利署和醫務衞生局跨部門合作,於2023年底在全港中學推行三層應急機制,結合校內跨專業團隊、校外支援網絡和醫療服務,以及早識別高風險的學生。
- Posted December 10, 2024
- 0
-
美中博弈重繪全球科技版圖(方保僑)
特朗普2017年登上第45任美國總統寶座時,就不斷向中國施壓,尤其在高科技的戰線上,現任美國總統拜登亦延續這些政策,而預計特朗普明年回歸,壓力只會有增無減。這場美中之間的科技角力,猶如一場精密的國際象棋對弈,每一步棋都牽動全球科技產業的神經。
- Posted December 9, 2024
- 0
-
電訊商活用AI打擊詐騙通話(林國誠)
隨着科技進步,人工智能(AI)的應用為打擊詐騙電話提供了嶄新紓解方案,香港的電訊商亦推出多項防護措施,努力保障顧客的安全。
- Posted December 6, 2024
- 0
最新文章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October 28, 2025
- 0
-
AI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方保僑)
近年警方屢揭以人工智能深偽(Deepfake)換臉及聲音合成行騙的案件,利用高科技假冒上司指示滙款、網戀詐騙及冒充官員開視像會議。騙徒已非單純冒充個人,而是利用AI在系統上奪取「合法身份」。
- October 27, 2025
- 0
-
當語音通話變防騙戰場(林國誠)
語音電話本應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如今卻淪為考驗人性的信任陷阱。現今騙徒已非昔日單靠陌生號碼與生硬話術的「吳下阿蒙」,他們懂得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偽冒號碼及模擬語音,精準地在不同時段鎖定特定人群發動攻擊。
- October 24,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