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More 專家分析 News

  • 遺忘與記憶 尋找箇中平衡(黃岳永)

    內地科企深度求索(DeepSeek)近期發表的DeepSeek-OCR,乍聽之下是光學文字辨識系統,實則別開生面。

    • Posted November 4, 2025
    • 0
  • AI進化與風險並存(方保僑)

    我們正目睹人工智能(AI)走上一條無可逆轉的自動化之路,其演進模式正如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從最初「人手為主,電腦輔助」,逐步邁向「電腦主導,人類監督」,最終將可能到達「完全自主,不再需要人為介入」的境界。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AI製遊戲湧現 質素差惹劣評(郝本尼)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HyperWrite行政總裁舒默(Matt Shumer),早前在社交媒體X發布一段示範影片,展示由生成式AI製作的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Posted November 3, 2025
    • 0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做資訊總監不要太謙虛(湛家揚博士)

    在不少傳統企業中,資訊科技部門長期處於幕後位置,主要負責系統支援與日常營運,鮮有參與企業策略決策。

    • Posted October 30, 2025
    • 0
  • AI未來是泡沫抑或革命?(黃岳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浪潮下,全球科技股恍如搭上火箭。從矽谷巨擘以至初創新兵,市值集體暴漲。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AI喜附和人 醫學推理建議堪致命《自然》揭大模型答案 未必基於事實(郝本尼)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指出,人工智能(AI)的諂媚傾向,可能對科學研究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研究人員正愈來愈多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但其傾向迎合、附和用戶觀點,而非提供獨立或事實導向的答案。

    • Posted October 28, 2025
    • 0
  • 轉數快, FPS, 金管局
    AI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方保僑)

    近年警方屢揭以人工智能深偽(Deepfake)換臉及聲音合成行騙的案件,利用高科技假冒上司指示滙款、網戀詐騙及冒充官員開視像會議。騙徒已非單純冒充個人,而是利用AI在系統上奪取「合法身份」。

    • Posted October 27, 2025
    • 0
  • 當語音通話變防騙戰場(林國誠)

    語音電話本應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如今卻淪為考驗人性的信任陷阱。現今騙徒已非昔日單靠陌生號碼與生硬話術的「吳下阿蒙」,他們懂得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偽冒號碼及模擬語音,精準地在不同時段鎖定特定人群發動攻擊。

    • Posted October 24,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