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AI形成新數碼鴻溝(車品覺)
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最近在史丹福大學公開演講,分享他對未來人工智能(AI)的洞見。他的討論包括GPT-5性能、OpenAI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進展、AI短片生成工具Sora在娛樂方式的創新,以及AI最終可能替代人類工作崗位等多個熱門話題。這場演講提供了豐富的訊息,並激發眾多討論。
- Posted May 1, 2024
- 0
-
商務公幹新形態(鄧淑明博士)
新冠疫情雖然已經過去,但帶來的影響持續,例如到外地出差的旅行模式便沒有恢復至疫前樣貌。根據有萬多會員的全球商務公幹協會(GBTA)今年1月的會員調查,超過一半(57%)回應指出,以疫前作為「正常」水平變得意義不大。原因主要有三:一)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二)企業對網上會議的接受程度已提高;三)企業發現即使出差減少,也對生意沒有顯著影響。
- Posted April 30, 2024
- 0
-
執笠與開張同樣受關注(方保僑)
早前一個名為「全港店舖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的Facebook群組突然爆紅,主要是關注香港市面上商店及其他行業結業情況,在數周內吸納了逾30萬人進入群組,其後於4月23日改名為「全港店舖消息關注組」,形容名稱較為中性。
- Posted April 29, 2024
- 0
-
捍衞和平先要慎選資訊(黃岳永)
中立、客觀一直被視為新聞的核心理念,惟現實中,愈能煽動情緒的報道,就愈會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現今真正做到客觀的媒體也愈來愈少。有學生問我,想要對新聞有正確認知,從而培養自己的批判思維,但到底如何才能找到「真實」的新聞,避免產生偏見?
- Posted April 26, 2024
- 0
-
AI手機必更強大(林國誠)
人工智能(AI)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而手機則成為這個趨勢的核心。從拍照演算法到錄音自動生成記事,再到實時翻譯,這些功能不僅讓手機更加「智能」,也令人們的生活更添便利。
- Posted April 26, 2024
- 0
-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葉成輝博士)
上周我再次來到瑞士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親身支持應科院科研團隊競逐這項全球最具規模的創新大獎。我們在比賽中囊括了23個獎項,包括1項「評審團嘉許金獎」、6項「金獎」、10項「銀獎」,以及6項「銅獎」,成績備受肯定!這是我連續第二年來到日內瓦,今年不同之處除了天氣較好外,我們帶來更多與不同機構合作研發的項目,包括香港警務處和港鐵,並取得佳績。
- Posted April 26, 2024
- 0
-
輝達「具身智能」新突破(葉文瀚博士)
機械人自主行動和模仿人類動作的能力,一直是科學家研究重點。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展,具身智能(Embodied AI)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門領域。具身智能是指擁有身體並能夠物理互動的AI系統,該系統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獲取資訊、提取問題、制定決策並付諸行動。機械人、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外骨骼等,都屬於這一範疇。
- Posted April 25, 2024
- 0
-
生物科技 龐大機遇(廖錦興博士)
過去20年,各大疫情引起人類對疫症和病毒的警覺,市民對公共衞生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人口老化是全球性現象,因此各國積極推動發展生物科技及醫療健康產業。生物科技的進步有助於解決眾多現存問題,如傳染病疫苗、老齡化社會以至氣候變化;惟研發過程漫長、技術風險高,尤其需要長期投資和雄厚資本,以及上市前後的持續融資。
- Posted April 25, 2024
- 0
-
培訓員工迎數字化機遇(車品覺)
筆者在很多培訓場合中都提及過,在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全面運用,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正如阿里巴巴(09988)所言,「路走對了就不怕遠」,企業需要一張高層與員工都看得明白的施工路線圖。此外,在企業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團隊協作,絕非只是資訊科技部門的責任,因此,如果不重新審視或調整部門架構及員工的崗位職責,即使有關鍵績效指標(KPI)及大老闆的口頭重視,也很難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取得成功。
- Posted April 24, 2024
- 0
-
南嶼隱世美景背後的歷史文化(鄧淑明博士)
眼前是一幅幅中國山水田園畫,翠綠的山巒上有飛鳥翱翔,山間有飄動的雲霧,簡樸的村屋前有舞獅,白色的燈塔光照海上,更有隨着滑鼠而動的帆船……這是別開生面的〈南嶼角落:二澳到芝麻灣的文化地圖〉,以手繪地圖,配上簡短有趣的文字、照片,呈現南大嶼的地形、景觀、建設及傳統活動等歷史和文化,活潑又具資訊性;而且備有中英版本,照顧不同人士需要。
- Posted April 23, 2024
- 0
最新文章
-
跨境支付通 加速智慧城市建設(方保僑)
隨着「跨境支付通」正式啟動,香港與內地的金融互聯互通邁入全新階段。這項由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共同推動的快速支付系統對接,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為香港的經濟、民生,乃至國際金融地位注入強勁動力,這場金融變革,正悄然改寫規則。
- June 30, 2025
- 0
-
AI多模型協作 智慧軍師在握(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正從單一模型主導的時代,邁向多模型協作的新紀元,Perplexity Pro便是代表之一。
- June 27, 2025
- 0
-
數據與AI素養:推動香港數碼轉型的核心力量(陳龍威)
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技術正快速改變全球產業格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積極推動智慧城市與數碼經濟發展。根據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政府撥款設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並在多個部門推廣本地AI工具應用。
- June 26, 2025
- 0
-
職場女性把握AI變革機遇(鄧淑明博士)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日漸普及,不少工種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當中女性主導的職業更為明顯。
- June 26, 2025
- 0
-
藉「周哈里窗」改善人機溝通(車品覺)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作為經典心理學的人際溝通模型,在優化人類與人工智能(AI)的互動中展現新的可能性。
- June 25, 2025
- 0
-
應科院引領生成式AI金融革命:從理論邁向實踐的創新之路(黃莹博士)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在金融科技領域深耕多年,從2014年起積極鑽研區塊鏈技術,如今已成為推動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應用的關鍵力量。
- June 25, 2025
- 0
-
智能眼鏡窺見未來生活(黃岳永)
出外旅行要準備什麼拍攝裝備?雖然未必如專業攝影師一般,帶備專業相機和長短鏡頭,但智能手機、360度全景相機,甚至小型無人機等裝備,都是許多人旅行時的選擇。
- June 24,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