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人工智能重塑建築業:邁向智慧城市新紀元(黃莹博士)

By on August 7, 2025

本文作者黃莹博士,為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香港銳意打造國際創科中心,一股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革新浪潮,正悄然為我們的城市「換新妝」。早前應科院的「建築及房地產科技聯盟」(CPTA) 技術論壇,雲集近250位業界精英,親身見證多項令人眼前一亮的嶄新科技:智能監測起重機健康的AI系統、毫米級精準的組件定位技術、全方位守護智慧工地的4S平台,還有混合實境頭盔等「神器」,展現了科技賦能行業的巨大潛力。

早前應科院的「建築及房地產科技聯盟」(CPTA) 技術論壇,雲集近250位業界精英。(網上圖片)

新科技拆解建築痛點

建築及房地產業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但同時也面對建造成本高昂、勞動力人口老化、工業事故頻生等嚴峻挑戰。這些痛點,恰恰是推動創新的引擎。

近年政府多管齊下,力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等先進技術,將高空、高危工序「搬」進安全廠房完成。發展局更規定,逾三千萬元的工務工程必須採用「安全智慧工地」(4S)系統。成果雖初見,但我們深信「安全無止境,創新不停步」,而AI科技正是業界精益求精的關鍵助力。

近年政府多管齊下,力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等先進技術。(網上圖片)

築建智能安全防護網

想像一下:工地上的AI「電子眼」,能即時掃描危險區域,自動發出警報,甚至防止機械碰撞。應科院研發的這套邊緣AI系統,不是傳統的相機,而是結合類神經傳感和多光譜成像技術,即使在複雜環境下,也能精準偵測高速移動物體,補足傳統方案的盲點。它已在香港工地試行,守護密閉空間出入及重型機械操作安全。

這技術結合光學式通感一體更衍生出「毫米級」精度的吊運定位系統,完美配合MiC建築,讓龐大組件也能像「積木」般精準拼合。事實上,在「寸金尺土」的香港,MiC技術日益重要。我們成功開發出達到毫米級精準度的吊運定位系統,能確保每個模塊無縫地安裝到位,這不僅大幅提升建築品質,更能顯著縮短施工時間,加快項目交付進度。

這技術結合光學式通感一體更衍生出「毫米級」精度的吊運定位系統,完美配合MiC建築,讓龐大組件也能像「積木」般精準拼合。(網上圖片)

預知維修告別頭痛醫頭

起重機也迎來「安全革命」。運用先進光子器件(光纖光柵)的人體與金屬疲勞監控系統,不僅能預警吊臂金屬疲勞下墜風險,更能透過鏡頭「讀懂」操作員狀態:分析頭部動作、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甚至用紅外線和熱成像技術監測心率!一旦偵測到休克、暈厥或心臟病發等跡象,立即預警,全方位防止嚴重意外。

此外,傳統的設備維護模式常陷於「壞了才修」的循環,AI讓我們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以升降機為例,我們的預知維修科技,透過雲端整合大量感測器數據,運用先進分析技術與機器學習模型,針對不同型號升降機進行訓練,能提前預測潛在故障,大幅提升設備可靠度與使用者安全。

機械人執行高風險任務

面對密閉空間、高壓電力、公路維修、危險品處理等高風險任務,傳統遙控方式往往「力不從心」,而普通人形機器人由於各種限制也根本無法勝任。我們的低延遲本體感覺全地形人形機械人,配備動態負載補償功能,能精準複製操作員手臂動作,並提供直接觸覺反饋,操作如臂使指!

其核心科技在於先進的重心平衡移動平台,結合防傾倒演算法,確保機械人在崎嶇地形和負重下,依然「穩如泰山」。它能處理中等重量(≥10公斤)物體,操作員幾乎毋需培訓即可上手,成為勇闖險境的可靠「拍檔」。

聯手推動創新建築模式

應科院於去年7月成立「建築及房地產科技聯盟」(CPTA),旨在匯聚前沿技術資源,推動行業升級轉型,深化政府、產業、學術及研究機構(政產學研)的創新協作,提升建造效率與安全水平,助力香港智慧城市建設。歡迎業界同仁加入聯盟,共同推動更創新、更安全、更可持續的建築與物業管理模式。詳情請參閱:https://cpta.astri.org/zh/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