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建造無障礙社會(湛家揚博士)
回顧上周舉行的Google Cloud Summit Hong Kong 2025峰會,人工智能(AI)的創新應用令人驚嘆。最令我受觸動的是,Glassbox AI展示的AI即時手語翻譯技術,不僅能夠即時把語音及文字轉換成手語,更運用擬人化虛擬角色,讓手語翻譯更加自然、生動,真正促進包容性溝通。
一直以來,聽障及重度聽損者面臨的障礙之一,就是缺乏手語翻譯員,導致難以完全融入視訊內容或現場活動。此外,各國使用的手語系統不盡相同,使跨語言交流更加複雜。峰會上,Glassbox AI展示了一套基於Google AI的創新技術,透過擬人化AI手語角色傳遞訊息,搭配流暢的手勢和面部表情,使溝通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確保聽障及重度聽損者,能無障礙地參與各類媒體的活動。
除了Glassbox AI的突破性技術,人工智能在無障礙領域的應用仍持續擴展,幫助不同類型的身障者,提升獨立性並促進社會包容,以下為不同應用的例子。
目錄
1. 視障及低視力者
Seeing AI:微軟開發的免費應用程式,透過人工智能朗讀文字、辨識物品、識別人臉及場景,幫助視障者能更直觀地理解周圍環境。
Be My Eyes:這款應用程式連接視障者與志願者,提供即時影像協助,並具備Be My AI功能,讓人工智能生成詳細的圖像描述,幫助使用者獨立完成更多日常任務。
2. 行動障礙者
AI智能義肢:最新的義肢技術,利用人工智能學習並適應用戶的動作,提升移動能力。一些高階義肢能夠即時調整抓力,並提供感官回饋,讓人工肢體更接近自然運動。
語音控制助理:人工智能助理如Siri、Google助理及Alexa,能讓用戶免動手操作設備,幫助完成溝通、日程管理及智能家居控制等任務。
3. 腦機介面(BCI)
AI驅動的BCI:這類技術讓癱瘓患者,能透過思維直接控制電腦、義肢或輪椅。AI使腦訊號解碼更精準,提高反應速度及準確度。
4. 日常無障礙應用
AI導航工具:人工智能幫助身障人士尋找適合的無障礙路線,確保更安全、便利。
Aira:讓視障者與受訓的代理人連線,提供即時協助,如導航、閱讀及環境理解等功能。
RoboBraille:能將文字轉換為盲文或語音,使視障及讀寫障礙者更易獲取資訊。
今次峰會讓我深刻體會到,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技術創新,更是賦能、包容、打破障礙的關鍵工具。Glassbox AI的技術展示進一步證明,科技正讓無障礙溝通成為現實,真正地改變人們生活。
更多湛家揚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