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搶先訂區塊鏈標準 (光子網絡數據中心馮德聰)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區塊鏈(Blockchain)具去中心化特質,所記錄的資料無法竄改,是金融科技核心技術。內地為鞏固區塊鏈地位,有意搶先制訂統一標準。《信報》StartupBeat請來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馮德聰,分析區塊鏈如何應用於打假,以及探討背靠該技術加密貨幣潛力。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馮德聰 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
尹:內地欲制訂區塊鏈國家標準,想必是洞悉一些事情,你估計當局將推出什麼計劃?
馮:任何科技一旦制訂標準,其重要程度立即幾何升級。早期的流動通訊GSM(全球流動通訊系統),也有不同的制式出現。在3G及4G通訊中,內地明顯沒有話語權,故現時他們爭相發展5G。今次提出的區塊鏈標準,相信亦在同樣考慮下孕育。
眾所周知,亞洲地區如日本及新加坡等,在區塊鏈方面走得很前,新加坡政府甚至於去年要求當地所有銀行測試相關技術。如今內地要訂立統一及互相溝通的標準,就是不想落後其他國家,以免日後只能跟隨別人,故此才有此戰略部署。
確保資料完整安全
尹:另有一則內地新聞指出,人民銀行表示「區塊鏈技術不應與金融結合」,以免不利國家貨幣政策。內地既要制訂標準,又想區塊鏈遠離金融,你怎樣解讀?
馮:內地去年尾把ICO(首次代幣發行)定性為違法集資,極力壓制當地加密貨幣公司,這則新聞正好反映這點。惟當中所指的「金融」二字,我認為範圍太廣,說ICO「遠離貨幣政策」較為正確。
金融界對科技的認識及接受程度向來不高,在「計劃經濟」前提下,各方面都要有「國家」參與。但對各地政府而言,加密貨幣完全不受國家貨幣政策控制,隨時「亂晒龍」。
簡單而言,內地不容許金融與區塊鏈掛鈎,另一方面又想在基建及架構上使用相關技術。
尹:我們常聽到區塊鏈技術,實際如何應用?
馮:作為開放式賬本,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資料庫。這可透過很多節點(Node)儲存資料,即使其中一個節點被更改,亦不影響資料的完整性,相當安全。
區塊鏈的應用不限於金融,本身無需要、亦無必要跟ICO或加密貨幣綑綁。本港有人舉辦過焦點小組研究,探討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有受訪者建議用於地契查冊,甚至過濾垃圾電話。
尹:不少資訊依賴人與人傳遞,當中混雜假消息。區塊鏈技術可令資訊變得可信嗎?
馮:區塊鏈其中一項應用是記錄貨物的源頭及批次。由於生產規模龐大,為妥善管理每批貨品,必須加上批次號碼。貨品不論是誰生產、在何處製造、經哪方面加工、包裝,通通都有紀錄。萬一出現事故,只要根據批次號碼就可在區塊鏈網絡中即時找到問題源頭。
助自動辨識假訊息
尹:最近Facebook(fb)宣布重大架構重整,成立專攻區塊鏈項目的精英團隊,惟未有披露詳細內容。你對以上計劃有何看法?
馮:他們找來負責Messenger的主管馬庫斯(David Marcus),並從Instagram找來兩名技術猛人加盟,他們都是fb最重要的人物,可見在區塊鏈方面將有大動作。馬庫斯本身亦加入Bitcoin交易平台Coinbase,令大家不禁懷疑:難道fb會搞ICO?
以使用聊天軟件為例,消息由用戶發出後,加入認證碼,消息將連同認證碼一起傳輸。接收方在收到數據後,先由解碼器認證,判定消息是否完整。只要把認證碼記起來,日後再有人傳送假訊息,系統就會自動辨識,然後直接把它封鎖,這做法有助打擊假新聞。我相信,fb發展這項目的機會很大。
加密貨幣過數緩慢
尹:有報道稱,華為將在旗下手機追加Bitcoin錢包用作日常支付,此舉是否合理?
馮:現時幾乎所有內地人都用手機支付消費,沒太多人用現金。不過,Bitcoin是否如人民幣一樣適用於日常支付呢?
Bitcoin作為加密貨幣之一,技術上要花十分鐘時間才能成立新區塊(block),然後方可實現過賬。不巧的話,還要等下個區塊才輪到有關交易,須再等20分鐘。作為一位技術人員,我認為加密貨幣本身較適合處理大額交易,等候交易時間較長亦不怕。相反,如買串魚蛋要等十分鐘,隨時幫襯別檔食完,交易也未完成。至於樓市買家則未必期望買賣一分鐘內成事,較易接受加密貨幣支付。其他交易方法如現金和八達通等,一般機會成本較低,消費者自然懂得選擇。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TikTok動向|美國業務洽購財團出價1560億
有份參與洽購TikTok美國業務的知名投資富豪Kevin O’Leary披露,洽購價高達200億美元(1560億港元)。
- Posted January 13, 2025
- 0
-
台積電|4納米晶片將於美國生產 雷蒙多:重大突破
對於台積電已開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生產先進的4納米晶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這是國家歷史上首次在美國本土、由美國工人生產出與台灣同等產量和質量的領先4納米晶片。
- Posted January 13, 2025
- 0
-
本地科企CES參展搶商機(方保僑)
2025年1月,全球最大型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今年,香港科技園公司連同貿發局帶領歷屆最大規模的代表團,共51間本地創科公司出席。
- Posted January 13, 2025
- 0
-
HandsTalk|科大AI譯手語 兩秒變英文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的多位學生,研發一款即時手語翻譯應用程式HandsTalk,利用電腦視覺技術辨識手語,並結合人工智能(AI)模型補充與整合,約兩秒就能把手語翻譯為英文句子。
- Posted January 13, 2025
- 0
-
力滔有限公司|港入耳式助聽器降噪九成 內置人工智能 不斷提升準確度
本地科企力滔有限公司主力研發微型耳道式助聽器,早前在「202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奪得「智慧生活大獎」。該企研發的第四代微型耳道式助聽器Savoir by EasyHear,聲稱有效降噪超過九成。
- Posted January 13, 2025
- 0
-
外遊節省數據用量有辦法(林國誠)
隨着全球5G覆蓋的發展,外遊流動上網的體驗更上一層樓。5G具備高速度、低時延和大容量的特性,從實時導航到動態資訊推送,再到即時翻譯和智慧行程調整,5G讓外遊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滿足了不同人士的需求。
- Posted January 10, 2025
- 0
-
四步驟活用AI學習(黃岳永)
相信很多人都同意,AI已經成為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現今面對的問題,不再是應否使用AI,而是何時開始使用AI。而這個時間,當然是愈早愈好。
- Posted January 1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