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策略大戰 CTR vs RTR(嚴啟明)

geralt圖片
在內容爆炸的年代,受眾每分每秒都接觸着海量資訊。長久以來,不少撰稿員和編輯花盡心思,務求寫出最引人入勝的標題,期望能增加內容項目受關注的機率。
就這個議題,互聯網上最近引起熱論:繼續堅持以醒目標題爭奪眼球;還是集中精力以優質內容,吸引受眾停留在同一頁面,讓他們完整消化全篇文章。到底這兩項策略孰劣孰優?
標題語不驚人誓不休
寫句吸睛的標題,可說是最傳統的營銷策略之一。隨着近年Facebook和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逾趨成熟和內容市場規模擴大,業界對標題策略重視日益增加。衡量標題策略的有效程度,以「點進率」(click-through rate,CTR)為最常見的關鍵表現指標。這個指標包含了2個主要元素,包括:顯示頻率(impression)及點擊次數(click)。顯示頻率的意思為內容項目出現在觀者面前的次數,而點擊次數指讀者在閱讀時有沒有進一步點擊某部分內容或一些連結。點進率則指點擊次數與內容項目顯示次數的比例,若到訪含有內容項目A的頁面有3人,而其中一人不但閱讀,還點擊A連結,其點進率就是33%(3次訪問,有一次點擊)。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改進下,如今市務人員可以追蹤、分析受眾對標題的反應,致力提高內容項目的點進率。可是,部分內容業者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成為誇張失實、嘩眾取寵的「標題黨」,可說是語不驚人誓不休(有點像香港的娛樂雜誌),不論業界或互聯網受眾都對這種過分浮誇的風氣感到厭倦。
美國內容營銷公司Pixable首席執行長Andy Volanakis於科技網TechCrunch指出,雖然標題對點進率有很大影響,但點進率只是內容與受眾接觸的起點。若標題誇張吸引,內容卻枯燥乏味,再高的點進率也是徒勞。Volanakis認為標題與內容需要不同指標,才能得出整體成效相對客觀的描述。有見及此,他提出了另一關鍵表現指標「通讀率」(read-through rate,RTR)。通讀率是一個針對內容吸引力的指標,指讀者閱讀點擊頁面後,完整閱讀所有內容的比率。
根據網站流量分析公司Chartbeat統計,平均內容的通讀率為22%;換句話說,78%的內容根本無人去讀!對於Pixable的內容通讀率高達60至70%,Volanakis指出要提高內容通讀率,離不開以下3大基本原則:1.暸解受眾口味;2.精湛的說故事技巧(storytelling);3.通過技術和資料將故事與受眾匹配起來。
Facebook改變內容生態
今年6月,Facebook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他們發現按讚或分享次數,與讀者對內容的喜好程度未必成正比,但用戶在瀏覽喜愛的內容時,儘管他們沒有按讚或作分享,其瀏覽的時間卻比一般長得多。建基於此,Facebook決定量度用戶瀏覽時間作為內容喜愛程度的指標,並以此決定該條目的排列次序。
透過停留內容時間推算內容對受眾的價值,正正就是運用通讀率的概念。相信Facebook的改變,將會大大改變內容營銷界的生態,不再為了增加點擊率,而作出誇張失實的標題。
內容價值才是王道
假若市務人員只是盲目追求點擊次數,就會走進捨本逐末的死胡同。回歸內容營銷的基本點,其所講求的並不是硬銷,而是基於內容本身的價值──由選材、審題、撰寫以至編輯,每個工序的細節均與內容質素及價值掛鈎。從點進率到通讀率,關鍵也是內容的核心價值,才是互聯網內容營銷的王道!
內容營銷系列23
參考資料:
.http://techcrunch.com/2015/07/28/the-only-metric-that-matters-for-content-marketing/
.http://newsroom.fb.com/news/2015/06/news-feed-fyi-taking-into-account-time-spent-on-stories/
更多嚴啟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從「AI之亂」看宮崎駿傳承(黃岳永)
我們從20多歲到60歲左右,人生中大約有40年是在工作,到了退休年齡,或許還有20年、30年時間,讓我們回望並享受自己的人生。
- Posted July 8, 2025
- 0
-
Dyson溫室|Dyson英建溫室 巨輪種草莓
英國家電巨頭Dyson在當地林肯郡卡靈頓,建造了一座佔地26英畝的全新溫室。這個巨型溫室長760米,最大特色是裝有多個5.5米高的巨輪,上面種了122.5萬株士多啤梨,每年可生產1250噸優質水果。
- Posted July 8, 2025
- 0
-
AI恐增病毒風險?|大模型助合成病毒風險增
美國非牟利組織預測研究院(FRI)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在生物學領域知識表現進展快速,可能增加人為引發大規模傳染病風險。
- Posted July 8, 2025
- 0
-
融資趨勢|歐美初創融資 AI佔近四成
研究機構Pitchbook資料顯示,人工智能(AI)及機器學習(ML)初創,在風險債務融資佔了更大份額。
- Posted July 8, 2025
- 0
-
CEO思維|OpenAI高層促開發員學CEO思考
美國人工智能(AI)科企OpenAI工程副總裁納拉亞南(Srinivas Narayanan)【圖】,日前出席印度理工學院(IIT)馬德拉斯分校一場座談會。
- Posted July 8, 2025
- 0
-
印裔工程師狂「秘撈」|求職平台反讚:最佳面試官
帕雷克(Soham Parekh)身兼多間公司不同職位,不少行政總裁被蒙在鼓裏,得悉真相後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你被炒了,立即生效」;也有人佩服其辦事能力,誇獎「他簡直就是老闆中的老闆」。
- Posted July 8, 2025
- 0
-
一人身兼34職?|印裔工程師狂「秘撈」 獲聘10企被揭學歷造假 淪矽谷公敵
最近一名印度裔軟件工程師帕雷克在網絡爆紅,事緣至少有10位科企高層公開表示,他們不約而同地聘請了帕雷克,更有指他高峰期「一人身兼34職」。
- Posted July 8,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