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打品牌創商機 (前海國際黃麗芳)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黃麗芳認為,初創要疫市求生,須利用數碼工具,再結合虛實經濟敏捷轉型。(朱美俞攝)
受新冠疫情持續及中美關係緊張夾擊,本港初創經營更見困難,為渡時艱,數碼轉型不可或缺,部分更選擇北上發展。今次請來前海國際聯絡服務總經理黃麗芳,分享港深兩地創業近況,以及如何透過虛擬與實體經濟,助企業開拓品牌,於疫市殺出重圍。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黃)黃麗芳 前海國際聯絡服務總經理
朱: 據知,在前海註冊的港資企業多達1.1萬家,創業團隊則有逾200個。企業進軍有關市場時,一般有何考慮?
黃: 我認為,本港市場份額及內需強勁,惟初創業務發展至新階段,或者其從事的業務較專門,則須進駐一個相對較大的市場,以擴展生意。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規劃,為青年創業者推出不少政策,包括資金、土地、人才和住房等配套,吸引初創透過區內不同城市特質,尋找拓展業務的商機。以深圳為例,當地主打科技及金融業,另有「世界工廠」之稱,有利硬件初創發展;由搜羅各式零件以至製作產品原型,都佔「近水樓台」之利。

受新冠疫情持續及中美關係緊張夾擊,部分本港初創選擇北上發展。(中新社資料圖片)
AI及機械人疫下突圍
朱: 可否講解港深兩地的創業近況?面對市場挑戰,兩者有何應對方法?
黃: 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港深兩地處理手法不同。今年2月至3月起,深圳致力協助企業及廠房復工、復產,包括幫忙引入原材料,以供應市場所需。香港方面,港人則熱中於申請抗疫基金、遙距營商計劃(D-Biz)等,加速企業數碼轉型。
以本地傳統業務為例,有茶餐廳引入二維碼(QR Code)點餐服務,讓客人毋須觸碰餐牌即可自行下單,減少接觸。另有攝影製作公司於疫情下涉足「直播帶貨」領域,把其拍攝專長轉化為一門新生意。
此外,有本地初創從事人工智能(AI)業務,其創辦人在疫情期間,除了提高自家技術外,還開班教授AI知識,開拓新商機。另有前往深圳前海發展的港產機械人初創路邦科技,在抗疫期間,為其產品增加消毒及檢測體溫等功能。

深圳主打科技及金融業,另有「世界工廠」之稱,有利硬件初創發展。(中新社資料圖片)
設海外公司繞道拓美國
朱: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已進軍前海的本地初創,有否擔心受牽連?你對此又有何看法?
黃: 前海初創一般沒有相關方面的憂慮,惟高科技初創則須考慮中美貿易戰衍生的問題,以及對其業務所造成的損失。經權衡利弊得失後,他們最終決定放棄美國市場,專注內地方面的發展。個人認為,企業目前毋須對有關事件過於恐慌。
面對如此大的挑戰,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提升自身實力,敏捷地應對挑戰,這才是重點。首先,初創必須想清楚,到底美國市場佔其業務份額有多大,若影響不大,初創其實可以發展其他市場,譬如歐洲、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等;否則,他們亦可在海外成立公司,經當地繞道進軍美國市場。以我所知,有內地初創已前往新加坡成立公司,再經當地拓展海外業務。

黃麗芳表示,目前內地投資者的確較以往審慎,惟疫情對整體市場的投資氣氛影響不大。(新華社資料圖片)
朱: 現時的內地投資者會否較以往審慎投資?他們一般有何投資取態?
黃: 就我所知,目前內地投資者的確較以往審慎,惟疫情對整體市場的投資氣氛影響不大,但又稱不上完全回復正常。因此,內地致力透過推行「雙循環」、「新基建」、「數字經濟」等政策,以強化內需市場,解決當前難題。
投資取態方面,投資者決定是否注資一家企業,取決於公司有否兩個概念:第一是對內,即是有意發展內地市場,包括大灣區或上海等城市群;第二是對外,即有否海外拓展的計劃,諸如「一帶一路」國家,又或者歐美等市場。初創必須有其中一個概念,投資者才會考慮注資。

內地推出「雙循環」、「新基建」、「數字經濟」等政策強化內需,亦為港企帶來商機。(中新社資料圖片)
斑馬企業新概念求生
朱: 本地初創現處疫情陰霾下,若疫後打擊仍未消散,你認為初創該如何逃出生天?
黃: 我認為初創必須數碼轉型,並提升數碼能力。企業須思考,團隊是否懂得利用數碼工具拓展業務,例如利用大數據作針對性採購、以人工智能(AI)分析客戶需求等,通過此等數碼渠道,以獲取更多客源。
市場最近有一個新概念,名為「斑馬企業」,意指企業既有實體經濟,亦掌握虛擬經濟優勢;通過糅合新經濟及舊經濟,企業既有製造和創造力,亦懂得運用虛擬能力吸客,就能大大提升實力。例如旅遊初創大可構思AI旅遊等創新方案,待疫情好轉時,就推出機票、酒店連行程的旅遊套裝吸客,重新出發。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谷歌死機事故|雲端服務中斷 敲響企業警鐘
科企谷歌(Google)雲端服務在本月中,全球服務一度中斷約6小時。不少提供或使用人工智能(AI)服務的企業,均表示受事故影響。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香港教育城|冀當超級貨架 推動AI學習 加強基建支援 融入日常教學
本報專訪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林峯,探討香港推動AI教育的現況、挑戰與前景。他認為AI教育在香港已全面起步,大部分學校都引入相關課程及工具,未來則需要加強基建資源支援,推動AI全面融入日常教學。
- Posted June 23, 2025
- 0
-
城大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 促進創新與國際化協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上月23日宣布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HK Tech 300國際大賽),進一步將HK Tech 300計劃的影響力擴展至世界各地。今次大賽將與來自九個國家及城市的11間大學、五間當地商會和初創培育機構合作,多國大學校長及代表當日應邀來港出席典禮,並希望可通過城大的科研及初創生態圈,協助當地初創落地香港,甚至拓展至內地及整個亞洲市場。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港全速邁向AI大時代(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熱門話題,而是真正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巫筆|港AI批閱10萬篇作文
本地人工智能(AI)教育初創「巫筆」,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善假於物」教學研討會,探討生成式AI在中學中文寫作教育的應用。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噴射機械人|全球首款噴射機械人試飛
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經過兩年時間測試,周三(18日)試飛全球首款噴氣動力人形機械人iRonCub3,能夠在離地大約50厘米的高度起飛,並在飛行中保持平衡。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人類資訊保育|新網站收藏「前AI時代」資料
自從人工智能(AI)模型流行,由機器生成的內容在網上泛濫,包括文字、圖像及影片,甚至波及人類的原創作品。
- Posted June 2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