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鷹今年主攻區塊鏈 豪言投資千初創 劍指獨角獸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劉小鷹強調,投資初創僅是副業,主業仍是打理上市公司。 (黃俊耀攝)
老鷹基金創始人劉小鷹最為人熟悉的事跡,相信是20多歲便成為諾基亞(Nokia)的中國總代理,並在30多歲時帶領自己創立的中國長遠(00110)(當時稱為長遠電信網絡)上市,成為2000年首隻於創業板掛牌的股票。2012年成立老鷹基金的他,曾揚言要投資1000間初創,區塊鏈更是近期的新貴。
跳出上市公司框架,劉小鷹亦是天使投資者,在內地鼎鼎有名。「假設每年投資33個項目,30年就可以有999個」,到目前為止,累計投資項目近200個,平均每間的投資額是50萬美元,當中部分是自掏荷包。他強調,主業仍是打理上市公司,投資初創僅是副業,「就好像很多人買樓收租一樣。」
以小博大 「九生一死」
劉小鷹7月中來港出席「亞太區塊鏈創科峰會」,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老鷹基金一般投資的初創,多數其產品已面世,有初步營運數據之餘,發展藍圖亦見清晰,正需要一筆新資金大展拳腳。
由於老鷹基金在內地初創界,會協助初創梳理商業模式,包括介紹客人、戰略合作夥伴,以至下一輪融資的投資者、相關行業的專家等,協助初創加快成長。這種合作模式,對初創吸引力不小,老鷹基金也得以「用天使輪的價錢,來作Pre-A輪投資」。
劉小鷹豪言,當不少人都說初創「九死一生」,而老鷹基金投資初創,卻是「九生一死」,失敗率僅約10%。他解釋,初創死因林林總總,有些是產品不為市場接受又未能轉型;有些是資金耗盡,但又未取得下一輪融資;也有部分是因為共同創辦人之間意見分歧。
堅持天地人法則
「我也有看錯的時候,例如我曾投資6位數字資金,於一間專幫品牌營運電商平台的初創,一開始創辦人向我大談發展藍圖,但投資後無法簽下有實力的客人,於是轉型做一個自家的電商平台,要自行承擔壓貨的風險。這相比代客營運網店,根本是兩碼子的事,我不再投下去,他們又找不到新一輪融資,最後公司就結束了。」
對於投資初創,劉小鷹有三大法則,「第一,要看『天』,即是認清未來趨勢,別投錯方向;第二是『地』,要分析項目或產品是否落到地。」他提到,初創的產品或項目多少有修正空間,「所以還要看『人』,創辦團隊可靠的話,自會懂得調整優化。」
劉小鷹強調:「做天使投資者,先要提升自己,特別是新行業的了解。」例如協助所投資的初創,更易取得客戶數據、尋找人才和宣傳等;又期望所投資的初創公司,能有潛質成為獨角獸(Unicorn)。

劉小鷹決心投資1000間初創,「天地人」更是他三大法則。(黃俊耀攝)
收成期入場門檻高
老鷹基金通常在每一年均重點研究一項創新科技範疇。以2013年至2017年為例,依次為手機遊戲、線上到線下(O2O)、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共享經濟與人工智能(AI)及新零售。
劉小鷹說:「2014年O2O初創湧現,死了大部分,剩下的在今明兩年,應該開始賺錢,甚至上市。初創成立5年至7年後就是收成期,若那時才去投資相關初創,入場門檻就會很高。」
今年老鷹基金主打研究區塊鏈,「(投資初創)『唔等得㗎』!睇中就要扑槌。若到出年才落手,就只能投資於A輪或之後,成本就會高;當然好處是屆時區塊鏈初創應會發展得比現時成熟。」他又透露,作為創投人,資金不可完全向趨勢傾斜,「因為當投資項目跑出後,你都要追加新資金,最好採取分散投資策略。」
劉小鷹認為,區塊鏈是未來10年的科技大趨勢。上月初,他更獲區塊鏈身份驗證平台Nuggets委任為董事會主席,「訊息互聯網(1.0)和流動、社交互聯網(2.0)後,就來到屬於互聯網3.0的區塊鏈,也是所謂『價值互聯網』。」
無100%完美新技術
區塊鏈技術將訊息變成代碼,涉及到加密經濟、分散式記賬及不可竄改等特點,讓交易透明度更高。但他進一步解釋,沒有新技術是100%完美,「區塊鏈存在風險,(虛擬)錢包亦有被盜的可能。從投資層面而言,現在以ICO等首次代幣發行,可以籌集幾千萬元,甚至逾億元資金,但一間產品未落地的初創,團隊又只得十多人,要這麼多錢幹嗎?」
隨着愈來愈多初創公司,標榜自己運用區塊鏈技術,劉小鷹在投資項目時,坦言會加倍謹慎,「會看看創始團隊中,有沒有區塊鏈專家,以及如何藉這技術,解決互聯網的問題。如最終都辦不到,為何仍要用區塊鏈?」
採訪、撰文:陳子健
[ English Version ]
Telecoms entrepreneur Steve Lau eyes blockchain opportunity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 Agent推動未來變革(林國誠)
人工智能(AI)技術近年來突飛猛進,當中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成為推動未來變革的重要力量。AI Agent透過自主學習、決策與執行任務的系統,將深刻改變工作模式、經濟產業、消費習慣及教育需求,甚至引領人類走向人機共生的世界。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
-
AI大戰|Google推智能健康管理服務
近來,科技巨頭Google接連為旗下服務推出多項全新的人工智能(AI)服務。在該企年度健康活動The Check Up上,Google公布了多項提升用戶健康管理體驗的AI功能,包括Health Connect下的醫療記錄應用程式介面(API)、加速藥物發現過程的AI模型TxGemma等。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
-
AI趨勢|製搞笑圖平均表現勝人類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禾頓商學院教授莫利克(Ethan Mollick)日前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人工智能(AI)通過了「迷因圖靈測試(Meme Turing Test)」,意味着AI製作的幽默圖片表現比一般人平均效果更好。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
-
OpenAI|新模型收費歷來最貴
ChatGPT開發商OpenAI,日前開放旗下o1-pro模型應用程式介面(API),讓其他開發者可以調用該人工智能(AI)模型設計第三方應用,惟定價卻是有史以來最昂貴,每百萬token輸入及輸出、生成分別收費150美元與600美元,是前代GPT-4.5的2倍、普通版o1的10倍和GPT-4o的60倍。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
-
Microsoft總部直擊|創拓撲量子處理器 具糾錯功能
半導體在過去半個世紀,促成傳統電腦全球普及。邁進之後的50年,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將晉身未來新星,以驚人精度數學模擬自然行為,能夠解決化學、材料科學及其他產業中,某些當今電腦無法精確計算的問題。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
-
Microsoft總部直擊|開發負責任人工智能
微軟總部的訪客中心設有「AI for Good」介紹,指關鍵在於「以人為本」的方式發展AI,旨在創建增強人類能力的AI系統,認為此舉將使每人都能取得更大成就。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
-
Microsoft總部直擊|CEO 納德拉:善用AI為工作增值 助策劃商業大計 評估產品成效
美國科企微軟(Microsoft)正在密鑼緊鼓,籌備下月的50周年紀念日,本周邀請全球傳媒到訪總部。
- Posted March 2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