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硬體錢包龍頭攻亞洲企業客 Ledger登陸香港 藉「冷儲存」技術突圍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宋文彬直言,坊間不少加密貨幣硬體錢包配搭的新奇技術,只屬「視覺上的噱頭」。(何澤攝)
法國資訊保安技術開發商Ledger,以加密貨幣硬體錢包闖出名堂,去年10月底宣布進軍香港。Ledger亞太地區負責人宋文彬(Benjamin Soong)近日接受本報訪問,提到在加密貨幣市場大跌後,傳統機構反而有意伺機進場,該公司將在亞洲加強拓展企業服務,主攻銀行、投資公司及交易所等金融機構。
加密貨幣的交易網絡會把交易資料加密後傳輸,確保不被第三方知悉或竄改。以比特幣為例,其加密技術基礎涉及一對公鑰(Public Key)及私鑰(Private Key)。簡單而言,兩者實際上均為一組密碼:前者類似「電郵地址」,可以向他人公開;後者如「私人鎖匙」,只能由持有者知悉。
「熱錢包」被入侵風險較高
在該加密系統中,發送者以接收者的公鑰加密支付訊息後,該訊息其後只能用接收者的私鑰解密。換言之,若用戶失去私鑰,則無法取得對應的加密貨幣。
至於加密貨幣錢包,相當於儲存用戶公、私鑰的「保險箱」;按其儲存方式,錢包可分為將密鑰儲存於網絡的「熱錢包」(Hot Wallet),以及把密鑰儲存在離線,甚至特製硬體裝置的「冷錢包」(Cold Wallet)。
對於過去包括Mt.Gox、Coincheck等交易所,爆出黑客盜竊加密貨幣事故,宋文彬解釋,目前用戶透過交易所買賣,普遍會把密鑰提供予交易所。不少交易所則會分別透過「熱錢包」與「冷錢包」兩者,保存用戶密鑰及加密貨幣位址,方便快速交易。
宋文彬提到,熱錢包與互聯網連接旨在方便交易及使用,但有利有弊,熱錢包遭黑客非法入侵的機會,相對冷錢包高出許多;假如交易所伺服器被黑客攻破,後者就能獲取用戶私鑰,存取用戶的加密貨幣資產。
成立於2014年的Ledger,主力生產外形類似USB裝置的加密貨幣硬體錢包,旗艦產品包括Nano及Nano S,在業內穩佔龍頭地位。

Ledger主力生產加密貨幣硬體錢包,其外形跟USB裝置類似。(Ledger圖片)
過去兩年利潤共逾4億
Ledger近年隨加密貨幣市場乘勢冒起,據稱其加密貨幣硬件錢包全球出貨量至今超過150萬枚。單在2017年,該公司便錄得收入4600萬美元(約3.59億港元),利潤高達2900萬美元(約2.26億港元)。儘管市場去年表現欠佳,Ledger估計其2018年業績,亦與前年相若。
談到積極進軍亞洲市場,宋文彬說:「現時大部分加密貨幣交易所都以亞太區為基地,我們估計七成的區內交易所,其實都使用各類基於Ledger硬體錢包的組合,作為『冷儲存』的方案。」
在交易所此類「持貨大戶」以外,宋文彬透露,其他各類亞洲區內金融機構,都對公司的Ledger Vault加密資產保安企業方案表示強烈興趣,「區內愈來愈多投資者買賣加密貨幣,金融機構感受到,如果他們不提供加密資產管理的相關服務,未來會被同行搶走客戶。」
Ledger去年宣布與日本大型投行野村及Global Advisors合作,成立合資企業Komainu,主要為機構投資者開發加密資產託管技術方案。宋文彬相信,隨着野村率先舉步,區內傳統銀行,尤其日本、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地的銀行,都會不甘落後、拓展加密資產託管服務。
「我們的零售產品與企業技術方案,最大分別在於硬件(Hardware)、資產管理權責治理(Governance)、物理保護(Physical Protection)與劃分(Segregation)」。宋文彬稱,Ledger Vault方案專為銀行機構、基金與家族辦公室而設,除提供相應級別的安全性及靈活性,以有效管理加密資產,更加入包括「多人認證授權」、物理隔離,甚至資產修復等新技術。
他提到,早前有交易所因創辦人離世、私鑰密碼無人知曉,導致暫代用戶持有的加密貨幣都被鎖死,正好反映加密資產管理的複雜性,並突顯權責治理技術的重要性,「相信將會有大量交易所,由我們的零售產品Ledger Nano S,轉用Ledger Vault企業方案。」

宋文彬指出,將密鑰儲存於網絡的熱錢包,它遭黑客非法入侵的機會,較離線儲存的冷錢包高出許多。(何澤攝)
保安優秀 毋懼三星競爭
市場對加密貨幣保安問題日漸關注,加密貨幣硬體錢包亦備受追捧,Ledger除了面臨強勁對手Trezor,也要迎戰近年冒起的多間初創公司。最近據報南韓科技巨擘三星加入戰團,於Galaxy S10手機置入加密貨幣硬體錢包。「我們看到不少競爭對手,試圖複製我們的技術或模式,但他們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Ledger經多年技術開發的技術系統所提供的安全級別」,宋文彬直言,市場上的加密貨幣硬體錢包,搭載多種新奇技術,惟當中不少為「視覺上的噱頭」。
對於強敵環伺,宋文彬充滿信心地說:「最重要的理據是,即使市場上有其他選擇,但大多數交易所仍然使用Ledger硬體錢包Nano S,以此作為離線冷儲存工具。」
採訪、撰文:吳志南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科技創新與版權秩序交鋒(方保僑)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快速商業化,讓用戶僅需簡單指令,便可生成栩栩如生的超級英雄圖像,甚至動畫角色,過往被嚴密管理的知識產權瞬間化為雲煙。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本地創科合作|城大夥創新工場培育專才
香港城市大學近日與創新工場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通過資源共享、雙方的專業知識及人脈網絡,促進創新創業方面的成功發展。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細菌電池|水泥混合細菌 變身充電池
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以擅長在表面轉移電子而聞名,無論環境有無氧氣都能生存繁殖。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阿爾特曼訪談|指AI無生命沒意識
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近日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前主持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訪問,他認為儘管AI看似有生命,但其行為模式依賴指令,缺乏自主權或自主意識。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棋王柯潔談AI|AI時代須及早思變
內地圍棋「八冠王」柯潔近日接受專訪,回憶當時不敵AI,現場灑下男兒淚,直言覺得人類棋手「在某些層面已無法跟AI競爭」。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數字資產監管|港制定監管細節 領先全球
香港近年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監管步伐顯著加快,今年6月財庫局新一份《政策宣言》更提出了「LEAP」框架,其中首項正是「優化法律與監管」。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RWA|實物資產「上鏈」 RWA掀投資變革 擴闊買賣種類 助推進「普惠金融」
現實世界資產(RWA)放上區塊鏈,近期成為金融界熱話。區塊鏈分析平台DeFiLlama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公鏈上RWA規模已逾240億美元(約1872億港元)。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