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能最渴市 (應科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楊美基(右)指全球正爭奪芯片專才,高薪挖角司空見慣﹔旁為尹思哲。(資料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表態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令人憧憬本港科研發展可望提速,已成立18年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一直以來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其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博士接受《信報》StartupBeat邀請,跟大家分享應科院的角色定位,探討本地人才問題,以及如何把技術轉化為實質應用等。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楊美基 應科院首席科技總監
尹:應科院的角色及定位,過去經歷什麼轉變?
楊:應科院從事不同研發項目,冀把鄰近地方的成功模式複製到香港。我們近年從業界獲得更多研發資金;加上社會變得注重創科,應科院角色開始轉型,例如把技術落地,並加強跟業界合作。
因應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我們在這兩年把資源投放在金融科技上,同時發展與智慧城市相關的項目,例如5G流動網絡和芯片等。
三語Chatbot攻大灣區
尹:下一代的5G流動網絡制式,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嗎?
楊:一般人覺得,從3G升級成4G網絡制式,只是網速變快。然而,當4G變成5G,除了網絡提速外,更重要是「萬物互聯」。今時今日,我們須為物件連線,諸如加入藍牙及WiFi等功能,才可實現物聯網(IoT)。但在5G技術下,即使相隔幾公里,物件都可聯網,且數量高達百萬。
5G網絡制式的特性,主要是低延遲(Low Latency),日後物件之間的溝通或低至以微秒計算,而且通訊相當穩定,能快速作出重要決定。以車聯網為例,要阻止車輛相撞,就要在極短時間內通知車輛前面有危險,必須立即煞車。
尹:香港不乏智慧城市的發展場景,當中有港人發明的技術嗎?
楊:例子有不少。人工智能(AI)方面,應科院跟銀行及其他行業合作研發聊天機械人(Chatbot),技術經過專門訓練,專為大灣區環境而設。該區的語言夾雜廣東話及英文。中國及美國合作夥伴開發的Chatbot,在本土應用得不錯,但來到香港及大灣區時,卻無法發揮作用。
除口語外,寫字亦然。中文有繁簡兩種字體,內地機械人精於簡體,台灣則以繁體取勝。然而,能夠識別英文、數字及繁簡體中文的Chatbot,相信只有我們。

已成立18年的應科院,一直以來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應科院官方圖片)
尹:最近政府不斷想辦法,吸引創科人才來港。你認為人才是本地初創一大難題嗎?
楊:全世界都在搶人才,這對創科而言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應科院其中一個使命,便是為本地培育更多人才。任何創新環境都需要多元化,我們不但聘請本地畢業生,也招攬海外人才。
不過,我們認為重點應是能否創造人才。未必是A點走到B點,人才可以是從未到位,再慢慢學習,逐步成為專家。技能提升之後,再走回市場,到其他公司或自行創業時,就能貢獻業界,改善水平。
過去兩年多,從應科院走出去的團隊,部分直接創業,其中有5、6間頗為成功,其技術追貼潮流,涉及領域包括區塊鏈及網絡安全等。中港對此需求殷切,若然團隊有實力,加上應科院的名聲,不難獲得投資者青睞。
尹:現時香港最難找到哪類人才?
楊: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AI),這兩大範疇最缺人。在應科院工作幾年後,不少人才會被高薪挖角,尤其是芯片專家。惟假如他們仍留在本地發展,我們亦會感到欣慰。
政府近年推出不少政策,加碼催谷創科,孕育更多有意義的研發項目,有利本地市場發展,可吸引炙手可熱的人才來港。
科研轉商品 模式定成敗
尹:多年來,應科院共研發出700多項專利,至少有600項轉到業界。「科研轉為商品」方面,你們經驗豐富,有秘訣跟大家分享嗎?
楊:一般具備技術的人才很有熱誠,十分專業。但若經營初創,便要以市場為主。新產品適合這時間點嗎?其實成功與否,經營模式因素佔整間公司的八成,技術只佔兩成。眾所周知,科技變化很快,稍為走慢一點,已經落後形勢。
過往部分初創擁有很強技術,惟欠缺合適的經營方法,最終未能跑出。舉例說,有初創想發展區塊鏈(Blockchain)項目,惟不太熟悉技術,只具金融和保險界經驗,這類初創不妨跟我們合作,由於毋須自行開發技術,成功機會自然較高。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應科院其中一個使命,便是為本地培育更多人才。(應科院官方圖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Grok 4戰略部署藏倫理隱憂(車品覺)
作為一名科技觀察者,對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旗下xAI上周發布的Grok 4,表現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 Posted July 16, 2025
- 0
-
智慧工地|地盤設機械人巡邏更添安全
本港建築界面臨人手短缺問題,引入自主巡邏機械人、智能影像分析、邊緣計算等創新科技,可藉人工智能(AI)提升安全及效率。
- Posted July 16, 2025
- 0
-
本地創科動態|科大研新QRLED 更耀眼節能
發光二極體(LED)過去數十年,早已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而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以至量子棒發光二極體(QRLED),近年亦急速發展。
- Posted July 16, 2025
- 0
-
Grok新功能|新推動漫風虛擬伴侶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人工智能(AI)初創xAI,日前突然在旗下Grok應用程式加入伴侶(Companion)功能,容許玩家跟動漫風格的AI角色對談,觸發網絡社群討論熱潮。
- Posted July 16, 2025
- 0
-
Prometheus|Meta超級數據中心 明年啟用
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周一(14日)預告,在運算領域投放「數千億美元」,興建多個吉瓦(GW)級叢集(cluster),首座超級數據中心打算明年啟用。
- Posted July 16, 2025
- 0
-
常用AI令人變蠢?|MIT研究受質疑 用者思考量減少 不等於削弱思考力
早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項研究引來廣泛關注,當中聲稱學生在使用ChatGPT寫作過程中,大腦活動明顯下降且記憶力變差。
- Posted July 16, 2025
- 0
-
善用CODA 打造可信賴AI助手(黃岳永)
對於人工智能(AI)產生 「幻覺」(hallucination),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種現象是指AI生成看似合理,實際卻為錯誤的資訊。
- Posted July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