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棄父幹 搞智能派寶箱 拓網購自取市場 去年做千萬生意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左起:Pakpobox國際首席Christian Secci、行政總裁吳樞棋、董事長李兆倫,以及技術首席蔡兵。(羅雅琳攝)
常有人說「成功靠父幹」,沒有上一代支持難道一定會失敗嗎?物流家族出身的李兆倫(Sheldon)自言,「一出世就做物流」,可惜不獲父親看好,他於是下定決心與團隊創立智能儲物櫃初創Pakpobox(派寶箱),打開網購自取的藍海市場,成功開創另一片天空。
近年網購風行全球,消費者對物流需求有增無減,在派遞上門、門市自取之外,近來亦流行智能儲物櫃(Smart Locker),讓用戶24小時隨時取件,毋須等候速遞員上門或等門市開門營業。
Pakpobox於2014年成立,現時在全港60個地點,包括商場和住宅區,約有3500個智能櫃門,每月包裹數量達2萬件,香港郵政也是其客戶之一。除了硬件,智能儲物櫃背後的系統都是他們自行編寫。
父子意見不合 自立門戶
縱使Pakpobox其中一位創辦人李兆倫是物流公司「早晨快信」(Morning Express)的「太子爺」,該企業從事物流行業30年,不過,李兆倫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個單純「靠父幹」的故事。
中學時期,李兆倫與大部分「富二代」一樣,曾在家族公司當暑期工,獲安排做派遞員,試過因搭的士去派件,結果被家人責罵。後來,他到海外升學,在加拿大修讀精算系,回流後在家族企業打點兩年,卻感覺工作生活漫無目的,「你以為自己好叻,但其實什麼都不懂,好似好無價值。」
結果,李兆倫離開溫室跳進外面的世界,轉投另一家國際物流公司打工,他憶述:「那時候,我才真正學懂何謂工作。」

Pakpobox其中一位創辦人李兆倫是物流公司「早晨快信」(Morning Express)的「太子爺」。(羅雅琳攝)
眼見網購日漸流行,李兆倫認為,本地物流業人手緊張,不足應付日後需求,「早年淘寶進軍香港,想找『最後一里路』派貨夥伴。當時早晨快信只有300名員工,平均每日處理一萬件貨,淘寶卻要求每日要處理5萬件貨。」
參考外國智能箱取貨的例子,李兆倫相信大有可為,建議父親開拓這市場。李父卻不贊同,認為應該增設門市,追加自取提貨點,結果父子意見不合。李兆倫並沒有放棄,決定孤注一擲,「若爸爸不支持,我就自己做。」
李兆倫最終集齊各方人馬,如曾任職歐洲一家大型智能儲物櫃公司亞洲總監的Christian Secci、在內地從事智能箱技術開發的蔡兵,以及英國修畢經濟學學位的吳樞棋,並自掏60萬港元,與團隊創辦Pakpobox。
4年融資1560萬 進軍海外
Pakpobox發展至今4年,已累計融資近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投資者包括日本創投基金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物流公司「遞四方速遞」(4PX),以及本地創投基金SQ Capital等等。該公司去年營業額達1000萬港元,除了香港市場,已擴展至內地、澳門、印尼、澳洲、馬來西亞、馬爾代夫,旗下合共有超過1.8萬個智能櫃門。
目前,Pakpobox在香港有15名員工,內地則有37名開發人員,一切看似一帆風順,然而一路走來非易事,有苦自己知。各地文化始終有別,創辦人之一吳樞棋坦言,曾經試過因為「太天真」,遭台灣、馬來西亞拍檔出賣,與對方分享構思後,他們卻自己另起爐灶。這讓他們學會日後所有事情都要白紙黑字寫明,並「假設對方不是好人」以作自保。
採訪、撰文:羅雅琳
延伸閱讀:
污糟衫放櫃專人送洗 增用途凝聚社區力量
[ English Version ]
Smart-locker startup Pakpobox ventures into self-pickup market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善用CODA 打造可信賴AI助手(黃岳永)
對於人工智能(AI)產生 「幻覺」(hallucination),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種現象是指AI生成看似合理,實際卻為錯誤的資訊。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零點擊」時代|台媒力拚內容 迎戰「零點擊」
人工智能(AI)搜尋技術逐漸普及,谷歌(Google)旗下AI Overviews等AI工具,讓用戶能直接獲取答案,不再瀏覽原始來源,削弱了媒體流量與廣告收入。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兩用眼鏡|自動對焦眼鏡 遠近景皆看清
隨着全球人口老化,老花眼變得日漸普遍,患近視人數也呈現上升趨勢,處方眼鏡大有市場。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陶瓷分類模型|智能鑑定陶瓷文物 估價98%準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及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套結合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的陶瓷文物鑑定框架,能準確辨識作品風格與工藝,並根據歷年拍賣資料預測價格區間,其準確率高達98.91%。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AI編程反而低效?|AI助編程效率反減 耗時多19%
負責任人工智能(AI)模型評估與測試機構(METR)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AI工具在編程任務中未必能夠提升開發者效率,反而可能增加工作時間。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黃仁勳訪問|防AI搶飯碗 黃仁勳倡創新拓職位 稱輝達晶片隨時受限 解放軍不可能採用
美國科企Anthropic聯席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阿莫迪(Dario Amodei)早前警告,人工智能(AI)將取代半數的初級白領工作,料未來5年內的失業率將飆至20%。
- Posted July 15, 2025
- 0
-
人工智能裁員潮殺到?(方保僑)
近期香港及全球多地接連出現裁員潮,無論是科技巨企、傳統產業,還是本地中小企的員工,皆難以幸免於被裁員的衝擊。
- Posted July 14, 2025
- 0